B01:国家艺术杂志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12月27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社区搭建平台:让市民创意具有生产力
李叙
■ 虹口区凉城社区举办的低碳创意嘉年华吸引了众多社区居民
  ◆ 李叙

  清晨,一户居民的阳台上,一架微型“风车”上聚集了数十只鸟儿,“风车”用细竹竿做骨架,外圈吊着一个个塑料盒,里面盛着清水,放着鸟食,小鸟们飞高俯低来去自由,叽叽喳喳争相觅食。这个“微型喂食”风车的设计来自一位普通上海市民之手,他说鸟食盆是用吃剩下的果冻盒做的,自从这架微型风车做成后,虽住在都市却如在树林,每天早晨都是被麻雀和小鸟叫醒。

  来自生活的创意与设计每天都在上海这座城市涌现,有些是自娱自乐的小创意,有些则成了一件作品,一项事业。

  上海设计的草根思维

  2007年,上海涌现了一种新的 “路边摊”业态——售卖个人原创手工作品、文化艺术品,以及收藏品的创意市集得到了无数年轻人与设计爱好者的追捧,如今,创意市集已会成为全市性、常态化、具有集聚效应的创意活动,并在过去几年已缔造了数十个设计品牌,成就了数百位普通设计爱好者的梦想。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德蒙·费尔普斯在《大繁荣》一书中说:“国家层面的繁荣源自民众对创新过程的普遍参与。它涉及新工艺和新产品的构思、开发与普及,是深入草根阶层的自主创新。”

  除创意市集外,上海还有另外一群人,他们将设计与技术结合,自己动手把脑袋中那些奇思妙想,一点点变成现实,这其中有时尚年轻人,也有暮年的老人,有还在校学生,也有专业技术人员,这个群体被称为“创客”,创客们也被通俗地称为 “技术兴趣小组”,这一人群的规模正在不断壮大。而且,本地创客还密切关注世界上创客的动态,并往往参与各种交流活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上海)推进办公室副主任贺寿昌曾说:“上海设计一定要有草根思维,不要只想着如何引进大师,还要想着如何发动全民来体验设计、参与设计。”

  上海在不同领域都已形成一系列激活城市活力的新模式,新业态与新组织,并散落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即全市200多个社区街道中。如上海创客鼻祖“新车间”就位于徐汇区湖南社区内;已举办多年,吸引国际人士参与的老码头创意市集则位于黄浦区小东门社区;而2013年举办的市民文化节市民创意大赛让社区看到了居民创新与创意潜力,此类活动越来越被社区重视,并与时俱进去做新的实践,如“社区创新屋”就是结合时下“创客模式”在社区层面的探索。

  居民需求的潜能挖掘

  社区是整体社会的一个“全息缩影”,作为局部的社区是一个包含了整体社会基本信息的独立单元,社会的生活需求、利益关系、群体矛盾、阶层结构和运行逻辑,在社区都有对应的表现。站在这样的层面,创意设计并非只是丰富居民生活的一种工具,它同时具备生产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可以说,由社区内外链接起来的“创意网格”是一种与网络相辅相成的“人群大脑”,通过互动激发,具备整合和超越单个个人智慧的智慧;同时,创意活动的个人从中获得灵感和支持,提升转瞬即逝的新想法,相互激励,成就创新和创造。

  凉城社区将创意设计应用于社区内一堵拆违之后的破旧墙面,邀请设计师与市民共同为墙增添色彩,有些居民提出在墙上作画,有些则提出利用家中废弃的物品,如可乐瓶进行设计改造,以便在墙上种植绿色植物等等,在设计师的指导下,一座独特设计之墙诞生了,并被称为“可乐墙”。在“可乐墙”刚刚诞生的几天内,便遭遇破坏,居民非常愤怒,在社区的指导下,居民自发成立了“护绿队”,参与“可乐墙”的维护;又如五里桥社区发起的“图书换绿植”的公益活动则是由设计师策划,并得到了社区居民与白领的热烈响应。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而依托创意设计形成的模式具有可复制性,具备激活市民参与度,解决实际问题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创新,创意具有跨界内涵,其自身是一个整合体,若从创意创新角度切入,顺藤摸瓜,便能将前沿技术,创新理念与优秀设计成果等与社区的实际需求结合在一起。而来自基层的需求才是创新用之不竭的源泉。

  2013年,英国发明了“发电地板”,并在一所学校的走廊上安装了24块,学生在地板上每踩一下,就能产生4瓦的电量,因此每节课后,总有一群学生在此寻找欢乐尽情跳跃,他们的目的很简单就是通过跳跃为自己的手机充电,据英国方面统计,一年所累积的电量能充满了853部手机。

  曾有人提出,若将该模式引入社区的广场舞场地不是即实现健身又能环保吗?那么问题来了,谁来投资?这样的设备价格必然是昂贵的,社区投入还是居民投入?还是厂商投入?若关注近几年由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发起的一系列环保活动中,越来越多的环保厂商愿意在普及环保产品上进行投入;另一方面随着居民自身追求的提高,利用屋顶或阳台建太阳能发电设备,在满足自我需求的同时,尝试接入国家电网“赚取”电费的人群也在不断增加;此外随着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越来越成熟,实现“跳跳广场舞,发发绿色电”完全具有操作的可能性。最后,并非一定要引入进口设备,借助“创客”共同研发“发电地板”也未尝不可。在这方面,新的“第三方接入”、“志愿者”、“众筹”等等开发融资方式有极大的空间:技术和物品的创意与生活方式和经济活动的创意相得益彰。

  社区建设的创意助推

  上海在2010年被联合国授予“设计之都”称号,全民参与是推动“设计之都”作为上海城市名片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是链接城市与市民最直接的通道,而上海创意设计社区互动平台则是拉近市民与设计之间的距离,激活每个人天生具备的创意设计潜力,提升全民参与“设计之都”建设的平台。社区也可借力“平台”引入“设计方法”,“设计思维”,让其与社区需求对接,成为推动社区发展的一种新手段。

  “工作坊”的概念最早用于心理治疗,上世纪60年代,它被正式引用成为在不同立场、族群的人之间引发思考、探讨以及相互交流的一种方式。五里桥社区正在新建文化活动中心,将于2015年上半年建成,社区一直在思考如何吸引80后、90后来参与到文化活动中心中,时下大部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是中老年人的活动中心,年轻人大多不会参与其中。黄浦区五里桥社区有意与上海创意设计社区服务平台共同举办一场“我心目中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工作坊”活动,邀请社区不同年龄层的居民,江南智造园区内的设计师,社区专家共同组建不同的小组,共同为一个命题找到具有针对性的,有效的解决方案,工作坊不受思维限制,跨界,跨文化,跨背景,甚至跨语言,通过数十个小时的互动,最终每组团队将拿出一套方案,五里桥社区也有意尝试将部分方案落地,打造真正全民化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

  除工作坊外,还有设计讲坛、设计大赛、设计产品互动体验等活动形式,可根据不同社区的内在文化、实际需求共同策划与推出,社区可以尝试将“设计”放置在不同问题上,或许能找到一条独特化解问题的道路。于是,全民参与的个人创意活动,最终推动着整个社会构成方式和运行方式的创造性变革与进步。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专栏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中国新闻
   第A08版:家装专版
   第A09版:国际新闻
   第A10版:国际新闻
   第A11版:新视界
   第A12版:新视界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新民图视绘
   第A15版:广告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文娱圈
   第A18版:动态/文娱圈
   第A19版:文娱圈/动态·评论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新民资讯
   第A24版:专版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专版/设计之都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设计之都/专版
   第B04版:专版/设计之都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设计之都/专版
   第B06版:专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设计之都/样本
   第B08版:专访/设计之都国家艺术杂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新民展厅
   第B10版:漫画世界/国家艺术杂志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术评论
   第B12版:新民拍卖俱乐部/国家艺术杂志
   第B13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新民拍卖俱乐部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夜光杯
   第B16版:阅读/连载
社区搭建平台:让市民创意具有生产力
引导全民参与设计 推动创意社区发展
新民晚报国家艺术杂志B01社区搭建平台:让市民创意具有生产力 2014-12-27 2 2014年12月27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