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选拔
牛蛙因叫声酷似牛哞而得名,同国内常见的青蛙、蟾蜍相比,古巴牛蛙的体型更大(相当于一般青蛙的两倍),弹跳高度更高(可达两米),口味也更鲜美嫩洁。但对于那个年代的中国人而言,别说在餐桌上见不到,就连牛蛙这个词,也几乎是闻所未闻。
但事实上,牛蛙养殖在中国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早在1935年,上海江湾纪念路有一个沈姓老板开了一家“上海养蛙场”,叫卖一批从美国引进的牛蛙,号称“珍宝巨蛙”,每对售价24元(相当于当时一个工人一个月的薪金),但后来不了了之。1958年,上海水产学院也曾试养过几只,但因未产卵而死亡。1959年,浙江省宁波市水产研究所和天津市杨柳青农场先后从日本购进牛蛙试养。1961年初,广东省芳村淡水养殖场也从日本引进牛蛙养殖。上述种种,均未成气候。
中国国家科技国际合作局在1962年的一份报告,专门就引进古巴牛蛙的可行性及发展前景作评估:“鉴于过去从日本引进的牛蛙(原产美洲)已死亡70%,国内缺乏养殖牛蛙的经验,又很需要发展养蛙事业”,“古巴牛蛙肥大,肉可食,皮可制女皮鞋和小皮包,并有条件在我国养殖”……
与此同时,水产部也在紧张有序地安排选拔,对赴古巴考察牛蛙养殖技术及接收牛蛙回国的人员,他们以“政治过硬、业务过硬”为标准,在全国范围内各水产研究所、高校中进行甄选。名单很快被确定,入选者分别来自上海和南京,一位是上海水产学院的青年教师苏锦祥,另一位则是长江水产研究所的张兴忠。整个甄选过程,仅少数人知晓,对外秘而不宣。据后来成为中国鱼类学研究专家的苏锦祥教授在接受笔者采访时回忆,“那时候我也完全不知情。只是觉得奇怪,有一天在做实验,学校摄影师跑来看我,一边还拿着纸比对,悄悄问旁人‘像不像’。后来才晓得,原来是水产部要为我办理赴古护照,但不方便通知本人去拍照,只好从档案里翻出老照片翻拍,又担心和本人不像,所以跑来确认。”
直到出国前一个星期,苏锦祥才得知此事:“领导说,要派我去古巴,接运卡斯特罗总理赠送给我国的牛蛙。”此前一直从事鱼类研究的他对这个突如其来的出国任务,感到十分意外,却又颇感光荣:“当时我是青年教师中为数不多的党员,这是组织对我的信任。”
第二天,苏锦祥被安排去青浦,参观当时沪上唯一养殖牛蛙的水产养殖场。“几只牛蛙关在水泥池里,一蹦老高,鼻子碰到池壁都破皮了。”这也是他第一次近距离看到牛蛙。两天后,苏锦祥动身前往北京,在水产部报到时,遇到了南京来的张兴忠,一位曾在苏联莫斯科大学留学多年的鱼类研究同行。部领导向苏、张二人郑重宣布:成立赴古牛蛙接运小组,张兴忠为组长,苏锦祥为组员。
4月26日,牛蛙小组从北京出发,乘中国民航飞机,经莫斯科、布拉格两度中转,飞赴古巴首都哈瓦那。水产部交给他们的使命是:“考察牛蛙的饲养,并接运古方赠送的牛蛙,计雌雄种蛙各200只。”
迢迢万里
中国和古巴,一个在亚洲大陆,一个在拉丁美洲加勒比海岸,中间隔着一望无涯的太平洋。四天后,“牛蛙小组”抵目的地—古巴首都哈瓦那。加勒比海岸吹来温暖略带腥咸味的海风,浓郁的异国情调扑面而来,与之相映衬的,还有古巴人革命的激情、战斗的气氛、充满热情的待客之道。
当时正赶上“五一”劳动节,哈瓦那照例举行了隆重的游行集会,卡斯特罗、切·格瓦拉等古巴党政高层领导人参加集会并观礼。初来乍到的苏锦祥和张兴忠,作为中国贵客,受邀登上了集会现场的嘉宾观礼台,而他们身后仅几米远的地方,便是卡斯特罗等人所在的主席台。卡斯特罗发表了振奋人心的演说,用激动和激烈的语调谴责了美国对古巴的不断侵犯与实行经济封锁,号召古巴人克服眼前的困难,一定要坚决保卫革命胜利果实。他的演讲获得了排山倒海一般的欢呼声和口号声。
除了应邀出席隆重节庆活动,苏锦祥和张兴忠也被安排参与了不少富有“社会主义国家”特色的活动,如节假日去甘蔗地里切割甘蔗,去工厂车间参观,到海上看渔民捕鱼,体验当地人的日常劳作与生产。古巴方面也想以这种方式,向远道而来的中国客人展现一个生活富足、人民安居乐业的古巴。
“牛蛙小组”平时住在位于哈瓦那市中心的中国大使馆,在那里他们可以享用到使馆食堂美味可口的中国菜,食堂师傅也亲热地称他俩为“牛蛙同志”。大使馆进出交通便利,他们每日都会坐上古官方派出的专车,在哈瓦那养鱼场场长的陪同下,前往首都及周边的各个省份,参观古巴渔业合作社、水晶宫、养鱼中心、罐头厂、冷炼厂,了解牛蛙的日常习性及加工流程。其间一个细节,令苏锦祥多年以后仍记忆清晰:“古巴的官方语言是西班牙语,但当地通晓西语和中文的人很少,大使馆找到了一位华侨为我们全程翻译,不过他只会广东话,好在我祖籍广东,略通粤语,所以考察过程中,当地人说西班牙语,华侨翻成广东话,我再翻成普通话给张兴忠听。”
除了与牛蛙养殖有关的考察参观,他们还走街串巷,了解加勒比海岸的风土人情,也发现了不少当地独有的与牛蛙有关的风景线:“古巴牛蛙皮具业较发达,牛蛙的皮制成革,比牛皮更珍贵,做成的公文包、钱夹、女士皮鞋、手提包,比牛皮做的要贵几倍。我们看到不少古巴妇女用蛙皮提包,穿蛙皮皮鞋。”
对于传说中“鲜美异常”的牛蛙肉,在苏锦祥印象中古巴人自己倒是很少吃,反而以出口为主,“不过国内饭店也有蛙腿卖,我们吃过一次,肉很鲜美,口感像是鸡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