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卖艺术人文书籍
故事还要从1992年说起。那年,姜婉华的“马槽书店”开张,一开始就把目标定为“只卖艺术、人文等优秀书籍”。虽说是开在大学旁,但却坚持不卖市面上热销的教辅书以及一些所谓的“畅销”低俗书。
一位已远居北京昌平,名叫“雨君”的读者回忆说:“书店很小,几乎同时容不下几个人。眼光掠过书背上大大小小的粗体字,看中了,手指轻轻一点,‘马槽’的主人便把它取出来,交到我手里。‘马槽’就像一把钥匙,指引着我成长为一个纯粹的、读书的、文字的人。”
上海女记者合唱团指挥桂俊杰,是姜家的常客。他说,姜阿婆是一位既爱阅读又爱古典音乐的优雅老太太。她会为大学生藏下一本好书,先借他看,分期付款;她会让下岗的工人来书店帮忙,赚取一份养家糊口的钱。
小小书店常常客满
吸引的读书人越来越多了,店里店外常常挤满了人,他们边看书边讨论各种社会文化现象,还常常引起激烈辩论。“在这座城市里,很多人在精神上是孤独的,实在需要有块地方远离吃喝玩乐、远离物质的束缚,让人与人纯粹地相遇与交流。‘马槽书店’就像这座城市的一个精神治疗室。”发在“豆瓣小组”群里的追思文章如是说。
姜原来是姜阿婆的长子。他说,妈妈从小就喜欢音乐,天生一副好歌喉,解放前曾参加过上海的一个音乐团体,还常常被电台邀去录唱歌曲。但老人家很“倔”,除了艺术歌曲,一概不唱流行歌曲,甚至拒绝了别人高薪聘她去歌厅唱歌的工作,这或许也是她后来开了书店却坚决只卖艺术类书籍的原因吧。
“转眼到了1997年,妈妈的身体每况愈下,常常卧病在床,于是不得不将书店‘借’出去。”
出租书店不收租金
姜原来介绍说,业内人都知道,在上海开书店和书报亭须有本地户口才能申请,所以,本地人拥有一个小书店或小报亭的营业执照,就等于有了一套可以每月坐收租金的住房,何况姜家的生活本来就十分简朴。
但是,姜阿婆在把“马槽书店”借给了来自安徽农村的赵广仁一家后,却十几年从不收租金,一直到书店被拆。而且,姜阿婆不仅把街道给的6000元拆迁补偿款全部给了赵家,还另外添加了2000元钱帮助他们“转行”谋生。在上海,一个农民工能免费开一家书店,堪比捡到了一个天大的馅饼。当赵家人向老乡们讲述自己当“老板”的经历时,别人都说不敢相信。
年前,“马槽书店”拆了。临终前两个月里,“马槽阿婆”变成了一个老顽童,她喜欢上了绒布玩具,因而在她的木床上堆着好多各式各样的布偶。不过,她最魂牵梦萦的,还是家里堆积如山的书和古典音乐唱片。在田林12村一间12.7平方米的斗室里,三面墙从下到上摞起的都是书,那是姜阿婆的思想伊甸园。每晚,她伴书而睡,家里弥散的是肖邦、贝多芬、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声;现在,老人又伴书长眠。
网友“苹果螺”忧伤地说:“当我第一次看到马槽书店的‘遗址’时,复杂的感觉至今不能忘记。然后,思绪像潮水一样涌了上来。书店里弥漫着的理想主义色彩,一直充盈着我的内心……”
本报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