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区教育学院科研室副主任陈玉华介绍,改变源自于始于2009年的一项调研。近7000份调查问卷,涵盖小学三年级到高中学生。调研发现,成绩一般和较差的学生中仅有5成左右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而来自教师的数据显示,中等生比学困生获得的关注度更低——54%的教师倾向于先叫自愿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35%的教师倾向于先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用于每天帮助学困生时间1小时以上的教师达到52%,中等生最低,仅为22%。
“教育公平,就是要发现每一个孩子的需求,给予他展示的机会。”黄浦区教育学院院长奚晓晶说。发现了问题所在,改变在一个个学校发生了。在师专附小的数学课堂上,有的孩子举手伸出的是小拳头,这是提醒老师,“这节课我还没有发言!” 淮海中路小学研发了“协同助学”机制,任何一位有需要的学生都可以由本人或家长提出助学申请,担任助学者的不仅有老师,也有学生。在帮助同学的过程中,一些原本默默无闻的孩子也增加了自信。
本报记者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