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1月9日,曾侯乙墓编钟的复制品在武汉通过誉定。如今,用曾侯乙墓编钟复制品演奏的古代乐曲,成为了吸引中外艺术爱好者的“中国风”音乐代表,重新赋予了这项一度失传的古典艺术新的活力。
曾侯乙墓编钟复制成功除了巨大的历史价值外,其在中国艺术文化中的重要性也不可小觑。编钟不仅代表了战国时代的音律标准,更是为人们呈现出当时的完整工艺,其精准的设计和精美的造型哪怕放到今天都是令人惊叹的。在编钟没出土以前,国内外都认为古代中国音乐是5阶声位,编钟出土之后,证明了早在战国时代就已完整拥有7阶声位,编钟都能演奏所有的现代编曲。
六十五件青铜编钟所拥有的铸造技术和良好音乐性能,不仅展示了古代工匠技艺的绝妙,更展现了战国时期的艺术造诣之成熟。编钟数量巨大,各有其精妙之处。按大小和音高为序编成8组悬挂在3层钟架上。其中,中下两层5组共45件为甬钟,有长柄,钟体遍饰浮雕式蟠虺纹,细密精致。 另有一件镈钟,位于下层甬钟中间,形体硕大,钮呈双龙蛇形,龙体卷曲,回首后顾,蛇位于龙首之上,盘绕相对,动势跃然浮现。器表亦作蟠虺装饰,枚扁平。
复制后的编钟作为中国文化使者,至今已涉足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有一百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宾在中国聆听了编钟演奏,许多外国领导人甚至还亲自演奏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编钟更是以古编钟原声和玉磬的声音交融,形成“金声玉振”的宏大效果,让世界都听到中国之声如此恢弘,看到中国传统艺术的无与伦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