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海歌舞团的这出原创舞剧《朱鹮》(见图)即将于春节期间登陆上海大剧院,两场演出,3120张票,已经告罄。昨日,本报记者采访了上海歌舞团的主创人员,了解到这只“朱鹮”诞生前后的点滴。
诞生 四年一剑
2010年,上海世博会,日本馆。
显示屏中,一只只美丽的朱鹮时而溪边跋涉,时而驻足栖息,时而翱翔天际,它们的纯美、典雅吸引了诸多观众流连驻足,上海歌舞团团长陈飞华也是其中之一。朱鹮优雅的姿态,特别是“涉”、“栖”、“翔”的动作,在他看来,宛如一位位舞蹈演员在伸展曼妙的舞姿。由此,把朱鹮搬上舞台的想法,在他心中萌芽,挥之不去。
“朱鹮种群的繁育道路很曲折,人类在拯救朱鹮过程中跨越国别、跨越民族的携手合作也很感人,这个话题和当下的环保理念息息相关,所以《朱鹮》这个舞剧的创作初衷,就是传递真善美,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以及人与自然和平共处的理念。”陈飞华说。
3年时间里,主创成员召开了20多次研讨会,数易构思,最终在2013年10月通过了舞剧的整体架构、动作设计、音乐作曲、舞美设计方案,舞剧《朱鹮》在沪启动创排。半年后,《朱鹮》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彩排演出3场,正式登上舞台。
演出 一票难求
有意思的是,历经雕琢后的《朱鹮》首先飞临的,并非神州,而是东瀛。
去年10月7日,上海歌舞团在日本东京首演舞剧《朱鹮》:幸福、祥和的农耕田园生活画卷,灵动婀娜、神态优雅的朱鹮之舞,婉约、美好的人鹮恋,压抑、悲戚的“朱鹮之死”,人类反思后的朱鹮复苏……一幅幅唯美恬静的画面,伴随着悠扬的音乐,赢得观众好评。
2个月后,《朱鹮》飞临北京,应邀登陆国家大剧院演出。离演出开始还有一周之久,门票即告售罄,更有观众专程从新加坡、香港等地飞到北京,期待一睹“朱鹮”真容。
据舞剧演员们透露,为了把最佳的表演效果和状态呈现给观众,全体舞蹈演员利用开演前一个多月的时间,放弃周末休息,集中在舞蹈教室精排、打磨各个舞段以及舞蹈动作。主舞朱洁静,排练时左脚脚趾骨折,却依然坚持到排练厅,揣摩自己的舞台走位,比较肢体动作的呼应。拆石膏的那天,朱洁静刚从医院回来,就立即投入了《朱鹮》的排练。
正因为舞团上下都秉承着这样的态度,《朱鹮》才呈现出独具一格的精美灵动。
未来 路还很长
大剧院媒体负责人武鹏告诉记者,舞剧《朱鹮》今年在大剧院全年的4个演出档期中将献演10场,春节里两场演出的门票提前一个多月已经售罄,5月份的3场演出也已经开始对外售票。
“《朱鹮》的特别之处,在于它的美。”歌舞团媒体联络人许亮这么说。
“失去了才知道它的可贵,在人和自然的关系里,人类应该放下自己的尊严,用平等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个生命体。这个舞剧,就是用曾经的失去去叩问人类如何珍惜。”舞剧编导佟睿睿说。
“一个艺术作品,除了对艺术的坚守和担当之外,应该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良好地统一起来。”上海歌舞团团长陈飞华说。
而对于这只“朱鹮”来说,它的生命历程才刚刚开始。要想在未来成长为一台艺术精品,走向世界去推广中国文化,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本报记者 张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