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市场的帽子,拿政府的鞭子,收企业的票子,供官员兼职的位子”,“红顶中介”在政府不断下放权力、减少审批、降低收费的时候,却动起了歪脑筋,打着“中立”“第三方”的幌子,把相应的“权力”暗度陈仓地承包了下来,通过形形色色的手续、关卡、资质、认证,制造出依然带有垄断色彩的“隐形审批权”,继续折腾企业与老百姓。显然,这与简政放权、让利于民、培育中介服务业的初衷背道而驰。
整治“红顶中介”的要害,首先就得斩断公权的私欲,创造没机会腐、没能力腐、没胆子腐的社会环境。权力透明了,边界清晰了,企业与群众才有底气对照清单免做冤大头;市场透明了,中介机构真的按服务能力排队,资源配置才能指向公平公正;责任透明了,四处伸手首先得考虑考虑后果与代价,私欲才不至于肆意流淌。
综而观之,整治“红顶中介”,简单几个字,却承载着迫切的进步诉求:既是简政,也是惠民;既是规范市场,也是规范公权;既是改革深入,也是反贪污腐败。(毕诗成 刊今日人民日报 本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