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陆家嘴金融城,大量总部经济企业、金融机构、航运机构等云集,他们对于自贸区扩区有何感受和需求?2015年第一周,陆家嘴管委会领导的日程排得满满的,“连轴”召开10场企业恳谈会,邀请来自总部经济、融资租赁、商业保理、航运业、私募公募基金等企业“头头脑脑”为政府“出题目”,倾听各类企业在自贸试验区新时代的心声。
完善功能 改革辐射力大提升
上海自贸区“扩区”,不仅仅是空间的拓展,更重要的是功能的完善。据测算,扩区后上海自贸区面积将达到120.72平方公里,是原来的近4倍。
在刚刚召开的浦东新区“两会”上,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浦东新区区长孙继伟向浦东新区五届人大六次会议作了政府工作报告,明确2015年的7项重点工作,头等大事就是全面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和浦东综合配套改革,充分发挥两大战略叠加效应。进一步扩大先行先试,在更高的起点、更高的层面、更广的领域、更大的空间深化改革开放,把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推广到全区范围。
“作为国内金融要素最密集的区域,陆家嘴被纳入自贸区,可以更好地试验服务业扩大开放,打造服务业的引资高地。”浦东新区副区长、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管委会主任简大年说。
专家们认为,在没有扩区前,上海自贸区的主要服务业态是贸易和物流,虽然也引进了金融机构,但由于空间有限,很多机构仍在陆家嘴办公,此次扩区可谓“实至名归”。北京大学教授周其仁指出,金融改革不应放在仓库里搞,扩大到陆家嘴来,改革的辐射力、穿透力会大大提升。
升级配套 行业呼唤监管创新
在航运业发展恳谈会上,来自国有、外资的航运企业负责人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韩进海运(中国)有限公司行政总监李万锡表示,现在中国的人力成本越来越高,聘请中国船员的成本堪比新加坡等;但聘请外国船员,则面临要为其解决医疗、教育等配套问题,需要政府部门给予更多的支持。同时,对于外派船员资质的审批也仍面临许多难题,按照目前的政策,即使在企业完成船员培训后、船员要上船还需获得相关资质。为此,他呼吁自贸区的“负面清单”制度能更广泛惠及涉外航运业,进一步加大开放力度。
“平安租赁增资扩股频繁,审批时间过长,在自贸试验区内能否变成备案制?”平安国际融资租赁有限公司战略研究与管理室主管何佳佳在恳谈会上说。
交银金融租赁航运租赁部主管梁苗则针对目前自贸试验区已开展的业务提出了简化程序的建议。他提出,交银租赁将江南造船厂生产的船舶租给境外企业使用,要使用外汇额度,需要拿到洋山海关的报关单,这就需要到洋山港口停靠一下,同时需要商检,“出厂时,商检与海关均已出具相应的报告,未来能否从异地海关调取数据,方便企业创新?”
公募基金行业攸关负责人则建议,在跨境投资方面,QFII和RQFII目前投资范围受限,只能投资二级市场,“未来利用自贸试验区的双向投资政策,能否将投资范围扩大,比如可投场外市场等。”
搭建平台 鼓励企业互动创新
陆家嘴管委会副主任张湧介绍,为了更好地倾听企业诉求,陆管委在恳谈会的形式上也动了一番脑筋,特地邀请相关监管部门,例如外管局、银监局、证监局、上交所等具体业务负责人现场收集意见并答疑释惑。陆管委同时还引进3家顾问单位,分别为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和德勤咨询(中国)有限公司。恳谈会结束后,3家顾问单位将分类别出具企业的诉求报告,以供相关部门制定改革方案时参考。
“自贸区的制度创新成功不成功,企业的用户体验是重要标准之一,也是创新能否成功的关键。陆管委召开企业恳谈会旨在搜集各种信息与诉求,为相关部门政策制定提供可供勾选的‘菜单’。”张湧表示,“自贸试验区扩区至陆家嘴,企业类型样本变得更加丰富,需要政策突破的领域也更多。倾听企业诉求,有助于政府转变职能,不是为改革而改革。陆管委作为基层政府机构,搭建平台,邀请监管部门和企业一起座谈,就是希望能够实现互动创新。”
他还透露,会后,将通过专业培训和辅导平台,批量解决问题,帮助企业尽快开放FT账户、实现跨境贷款,使自贸区扩区的功能尽快落地。陆管委目前正在空间扩容、环境配套、生态链建设以及服务等方面积极运作与筹划相关实施细则,应对自贸试验区扩区后的企业需求。
本报记者 宋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