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上海市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举行专题会议。专程赴会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来到“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着力建设科技创新中心”主题会场,认真倾听并现场回应了委员们的发言。
在谈到对建设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理解时,韩正说,“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提出的要求,是中央对上海的要求,我的理解至少有三个层次。”首先是具有国际影响力,这就需要站在全球的视野来思考这个问题,要参与国际竞争;第二层意思是科技创新,为什么特别提科技创新?“我们过去是追赶,追赶最大的特点是模仿。我们今天是站在世界这样的舞台上,正在向世界中心的舞台上迈进。”韩正认为,必须要认识到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要素驱动正在转化为创新驱动,这就需要科技创新,上海应当在这方面走在前列;第三层意思是“中心城市”,不是一般的城市,这需要上海站在国家的角度,服务于国家战略,这是上海应有的地位。
上午的会场内气氛一直热烈,委员们争抢话筒发言到了“白热化”程度。两个半小时的会议先后有20位委员发言。韩正听得仔细,并不时在纸上记下委员们发言的亮点。会场的气氛也十分活跃,有的委员发言特别风趣,韩正也报以会心的微笑。
“建创新中心人才是第一要素。”第一个发言的市政协委员江世亮开门见山地聚焦如何重点支持创新基础性人才的培育。他认为上海目前在这方面的投入已经落后于周边的省市。“比如说江苏,江苏在2012年、2013年推出对杰出青年的支持,类似国家基金委的计划,是给100万-150万的支持。浙江也有类似的计划,也在这个量级。”江世亮认为,上海不妨设立一个“上海市长基金”,重点对杰出人才、对基础研究方面的重点人才给予专项支持。
政协委员们的观点碰撞也很精彩。市政协常委屠海鸣认为,上海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应该以企业家为主角,科研院所为配角,因为这符合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原则,而且企业家长期在市场竞争中博弈,很多时候企业家的精神就是创新精神。对此,市政协委员李青峰认为,高等院校的创新至少和企业家是一样重要的,现在科研成果的转化不理想,关键在于“最后一公里”没有打通,科研的考核不仅仅是论文,更要注重技术转化。
本报记者 潘高峰 江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