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宅成为灵感之源
位于提篮桥社区唐山路的一幢高层住宅,便是于强的家。从他家的窗户俯瞰,便可望见一片片老式居民住宅红色斜坡尖顶。这些老房子正是于强的灵感之源。
十多年前,于强搬到提篮桥社区。闲逛时,一个情景引起他的兴趣:不少外国老人或互相搀扶,或在年轻人陪伴下,穿梭于各条小弄堂内。与上海街头其他外国观光客不同,这些老人总是动情地在老房子前徘徊流连,感慨至深时,还会默默垂泪。见到有中国人路过,他们常常突然从复杂情绪中跳出来,热情地用简单的中文打起招呼,甚至蹦出一两句诸如“侬好”之类的上海话。这些老外脸上特别的神情,触动了于强的心。好奇之下,他查阅提篮桥地区历史,找到了答案,自己居住的社区曾在二战中接纳了大批犹太人避难。在当年的艰难岁月中,中国人向饱受煎熬的犹太人民伸出援手——这让于强心生感慨,也似乎理解了那些老人重回故地时的复杂情绪。为什么不以此写一篇通俗小说,让更多人知道这段历史?一直对写作颇感兴趣的于强,决定落笔。
仔细考证再现真实
然而一提笔,于强发现,要写这些故事并不容易。“因为相关材料少之又少。”于强介绍,因是历史题材小说,人物故事可以虚构,历史的细节却不容马虎。
当时,犹太人到上海的路线是怎样的?他们住在哪里?怎么生活?和中国邻居怎么相处?……创作前,于强列了一张问题表,在各种史料中一一寻找答案。他先后拜访了虹口区外事办、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查阅了大量资料。和现在仍住在上海的前犹太难民后裔交朋友,从口述实录中寻觅灵感。有的资料仅是一本书里短短一句,或是大段口述中的一小部分,他都如获至宝般一一摘录,做好存档。
于强所做的考证之细致体现在一些旁人不太注目的细节上,如犹太人的姓名。原来,和中国人名具有一定含义一样,从外国人名可以看出一个人出生的国家、家庭背景、宗教信仰等。于强觉得小说人物的名字不可以随便取,要尊重犹太人的风俗。他查询了波兰、德国、奥地利等国籍的犹太人常用名,一一与书中人物对应。
此外,书中出现的中国邻居帮助身陷日本隔离区的犹太人,前犹太难民在二战结束后出于感恩之心资助中国建设项目等情节,都有相关原型考证。于强说,这样“较真”,为的就是在真实基础上,艺术地还原这段往事,让更多人知道。
年轻时候开始创作
对于强来说,《爱在上海诺亚方舟》并不是他第一本涉足历史题材的小说。年轻时,他在安徽马鞍山从事外事工作,因此有机会接触到一个“特殊人物”——日本战争遗孤。
那是1984年,于强第一次见到日本战争遗孤古莲云。古莲云告诉他,二战结束后翌年,她被亲生父母遗弃在大连,在中国养父母养育下长大成人,并和一位中国退伍军人成婚。后来,在时代波折中,古莲云向丈夫说出了自己是日本人的真相。她丈夫起初非常生气,后来还是接纳了她,两人同甘共苦,度过了一段艰难岁月。于强听了这个故事后,深受感动,写出了第一本小说《风花媒》。目前,《爱在上海诺亚方舟》已完成修改,将于4月出版发行,以此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通讯员 万彦 本报记者 袁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