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医生”受尊重
在上海文物界,胡渐宜和胡礼芳是一对有名的父女,残破的国宝级古陶瓷,经过他们的妙手都能重新焕发光彩,于是大家尊称他们为“国宝医生”。他们是父女,也是一对师徒。
上世纪50年代末,胡渐宜进入上海博物馆后,克服设备差、材料缺的困难,修复了数不清的古陶瓷,使上博的文物修复水平处于同行前列。胡渐宜还为兄弟省市博物馆修复了大量瓷器、铜器和玉器等,让这些文物以完整的形态出现在观众面前,使人们充分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退休之后,胡渐宜还“拯救”过一些民间的优质藏品。
胡礼芳表示,父亲的追悼会没有邀请很多朋友,但讣告刊登之后,许多朋友自发地来送行,这是因为父亲修复的文物太多了,接受过帮助的人都铭记在心。胡渐宜一生经手的大多是高档品,如唐代的三彩陶器、宋以前的青釉器、元明清的青花官窑瓷器等等,不管碎成几块,他都能让它们再现昔日的光彩,而且多少年后都不会显现出修复的痕迹。
胡礼芳介绍说,父亲在古陶瓷修复领域,开拓出传统与现代修复相结合的新路,传统的修复是全手工的,而胡渐宜走了一条让手工与机械相结合的道路。他多次叮嘱胡礼芳,要尊重器物的原型,在不损伤文物的前提下进行修复,而可逆修复(即使用的黏合材料可复原,以便后来人发现更好的修复材料后,将器物修复得更好)文物的观念也是他率先倡导的。
“冷门行当”很热门
胡礼芳目前受聘于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从事古陶瓷修复专业的教学工作。被胡礼芳称为“师兄”的蒋道银则是另一位国内文物修复的领军人物。两人都曾是上海博物馆的业务骨干。蒋道银先生现在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传授古陶瓷修复技法。两所学校的文物修复专业,是上海高校输送年轻文物修复人才的主渠道。
胡礼芳告诉记者,目前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文物修复专业每年招收两个班级约60名学生,绘画装裱、青铜器修复和陶瓷修复等都是必修科目。据悉,不担心生源、不担心就业,不受大众关注的艺术品修复专业,实际上深受收藏界、博物馆界甚至拍卖行的青睐。“我的学生大部分具有美术功底,经多年学艺实践后,各省市博物馆、拍卖行都会来争抢优质的毕业生。有些收藏家则特地将子女送来这里上学。”
“修复工场”更完善
自1958年上海博物馆设立文物修复工场以来,上博不仅修复、复制本馆的大量珍藏品,也为兄弟博物馆和国际著名博物馆修复文物、装裱书画。当时高手聚集于上博,文物修复力量在国内首屈一指,兄弟博物馆都派馆员来上博进修。
据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陈克伦介绍,文物修复工场成立后,上海博物馆在1960年建立了文物保护技术科学实验室,这是国内博物馆系统的第一个实验室。至1995年,上博已发展成为拥有书画文物保护、金属文物防腐蚀、漆木器保护、青铜器制作技术研究、古陶瓷成分分析、热释光测定文物年代、激光全息摄影、软X射线检测,以及博物馆环境监测等多种专业的综合实验室。陈克伦表示,上海博物馆传承的陶瓷修复手艺,讲求的是完美修复,要让观众看不出文物曾经残破。如今,上海博物馆保存条件优越,需要修复的古陶瓷数量极少,专家们主要是帮助国内外其他馆藏进行保护和修复。
上博在陶瓷器修复上,共有四位专家坐镇,其中年轻的陶瓷专家卜卫民,已能圆满解决釉下彩和高温颜色釉这些过去的大难题。因低温烧制的粉彩瓷花纹在釉的外层,相对比较容易修复,而高温颜色釉有厚度,修复后还要能看出釉色的透明程度,这就要靠上博老一辈专家们的经验和年轻专家自己的探索。“培养出一个成熟的陶瓷器修复人才很不容易,从业的人需要有灵气,需要懂造型、雕塑、色彩、绘画的技法,还需要把握各种材料的物理特性。” 本报记者 乐梦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