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卫生计生委主任葛敏坦言,她的团队之所以乐于尝试,并力图有所突破,是因为所有的“合作方”——无论是行政、医保、财政管理部门,抑或高校、海内外联合科研机构——都愿意与他们站在一边,朝着一个方向想问题,那就是“凭什么,老百姓会选择相信家庭医生?凭什么,家庭医生又愿意留在社区尽心尽力服务?”
十年努力,这里形成了一系列有关社区医疗的成熟经验,如何保障公益运行、发挥“网底”职能、提升服务能绩等诸多做法,有的成为全市的“模板”,有的则写进了“国家级”的医改文件。上海市卫生计生委主任沈晓初曾一语概括,称长宁卫生是“墙内开花,墙外结果”。
事实上,长宁区的社区卫生改革还在不断突破。“我们是试点嘛,可以多尝试多探索。”由于实行“有效签约”考核,2014年,全区10个社区卫生中心都“诞生”了年收入过20万元的“金牌医生”。周家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陈华医生,不仅拥有了以她名字命名的全市第一个家庭医生工作室,还得到了过去作为社区医生不敢奢求的职业认同,成为中华医学会创伤学会和上海市医学会全科专委会的会员,有了“学术头衔”。
葛敏又举了一个最新的例子说,因为所有的社区卫生服务站点都没有药房,下站点服务的医生开了处方后,病人拿药一般都要专门跑一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者等下一次医生专门带过来。有的站点离“总部”有点远,老百姓拿药不很方便。两个月前,他们通过多方协调,选一个点先行先试“家庭医生处方,社会药房取药”的新办法,“为这事儿,有老伯伯老妈妈还给区里写来了感谢信呢!”
新的一年里,“社会药房取药”还会试点推广。而在长宁区进一步夯实社区医疗基层的“工作计划”中,包括有政府买单、为全区40个全科医生团队各配备一名专门负责“承揽”医疗之外事务的文秘,搭建一个可以为老百姓提供个体化需求服务的家庭医生服务平台等。
总在想方设法,用真情将为慢性病患者的服务“留”在社区——这无疑是万千老百姓的福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