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已经轰隆隆拉开的“春运”大戏里,多数人正忙着采购礼物、备好年货,掰指头算着还剩几天就要回家。但近年来,过年的成本却在一年年悄然看涨,一票难求的春运火车票、长途跋涉的旅途颠簸以及沉重的人情往来花费,都成为归乡心切的游子们的“团圆负担”——有人花瘪了钱包,有人被父母催婚当上了“恐婚族”,有人可能因为亲友间劝酒而喝坏身体。
钟点工王阿姨和我说,她已经好几年不回家过年了。“一说过年,我就有点害怕。回趟家,攒大半年的钱就没了,七大姑八大姨的礼物一个都不能少,每家每户的孩子还得包压岁钱。亲戚们总觉得,你在外面打工是挣大钱,出手不大方总会惹点笑话。”如果说,王阿姨的话还是个人感慨,那么,数字总能成为铁证:去年春节后,某知名网络支付平台曾发起一项“晒过年成本”的投票调查,全国有近半被调查者7天花费超过了4400元,这个数字相当于河北省的年人均购物金额,其中,孝敬长辈、孩子红包、宴请亲朋等“人情礼”是春节花销的“重头”。也难怪,有人要调侃说,春节成了“春劫”。
人情债的压力让不少人发出“不敢回家”的感慨。和金钱花费相比,亲戚朋友在收入、婚姻、成绩上的“攀比”让人更头大不已。或许,家庭应该多给年轻人些宽容,包括父母要尊重孩子的婚恋观等,社会倡导减少经济攀比,教年轻人学会坦然面对现状,给新年减减负。又或许,老人家们“逆向迁徙”,逆着春运“大流”拜访孩子们所在的城市与子女团圆,是另一种缓解空巢、满足亲情互动诉求的良策。
当然,再深一步想,如果带薪休假、弹性休假等制度能更加完善,把“定假权”还给百姓,让“常回家看看”的机会变得更多些,尤其是春节假期也可以自由地错峰“私人化”、“定制化”,那么,不仅人们的“人情债”不用挤在一个春节里“报复性消费”,春运可能也会节约不少社会运行的成本,少一些怨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