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月8日腊八节,本报编辑部发出了一封“少放烟花爆竹 健康文明过年”的倡议信,一时间引发市民关注、社会热议、各界响应。连续30余篇报道,讲文明、论科学、访实例,让百姓真真正正感受到“浓浓的年味里不差硝烟这一味”。
大年夜:火灾同比下降44%、PM2.5小时浓度同比下降45%、烟花爆竹残屑同比减少100吨;初五迎财神:火警同比下降15%、PM2.5小时浓度比初一降78%、彩色垃圾同比减少200吨……一连串数据告诉我们一个值得欣慰的事实:广大市民正用自己的努力,“与文明同行”。
春节前,从上海两会上,“禁放区域扩至外环内”的代表呼声,到有关部门扩大禁放区域,减少五成烟花爆竹投放量,无不释放出“环保、绿色、健康、文明”过大年的强烈信号。
在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和本报再次推动下,继去年1965个市级文明小区积极响应倡议后,今天,5906个文明城区、文明单位、文明行业、文明社区、文明镇、文明小区、文明村等共签文明公约——“少放烟花爆竹”,共度一个“文明、安宁、和谐”年。
市文明办表示,在春节里,将要求相关部门,并组织广大志愿者,采取多项措施,让倡议和公约“深入人心”“进行到底”。
一加强宣传。积极响应新民晚报的倡议,认真践行文明公约,要求社区加强对居民、群众的宣传引导,单位加强对干部、职工的宣传引导,将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的成果向社会公德延伸。
二加强巡查。各社区、单位、小区等相关部门负责人,要切实承担起责任,把对文明倡议落实情况的巡查,作为日常工作。同时,发挥广大平安志愿者的作用,并发动市民巡访团,加强巡访,对不文明行为及时劝说、制止。
三加强考核。将把春节烟花爆竹的燃放情况,作为单位、行业、社区、镇村、小区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点工作加以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