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抢红包”是今年春节的最热词汇,没有之一。
据腾讯官方公布的统计数据,微信红包席卷全国。仅除夕一天,微信用户红包总发送量就达到10.1亿次,春晚微信摇一摇互动总量更是高达110亿次,甚至几度造成系统瘫痪。不得不说,这是一个令人吃惊的庞大数字。
到如今,要是谁还没听说过“抢红包”,谁还没参与过“抢红包”,说出来估计是要被人嘲笑几番的,“你落伍了!”君不见,有人整日捧着手机盯着屏幕,时常面露喜悦之情,不用问,那肯定是抢到了。你也可以凭借他笑声的分贝,来判断红包的大小。
任何新事物的产生和走红,必有它的合理性。就“抢红包”而言,相比很多古板客套、千篇一律的拜年短信,无疑更具有参与性、互动性和趣味性。在亲戚、同学、朋友之间,于网上发几个红包让大家抢抢玩玩,也是沟通交流、联络感情的一种方式,难怪红包接龙游戏也风靡各个微信群。能明显感觉到的是,有了“抢红包”之后,很多群里的气氛活跃多了。而在奋力争抢之余,顺便交流交流感情自然也变成了举手之劳。
只不过,“抢”到后来,多多少少有些变味。金钱成了评价感情的标准,钱多就代表够意思,钱少就觉得没意思,无疑助长了“金钱至上”观念的蔓延,变成了一切向“钱”看。
还有的年轻人,从除夕开始,手机几乎整天不放,一听到提示声就条件反射去戳屏幕。“时刻准备着”的结果,就是培养了大批回家过节的“低头族”,只盯屏幕,不陪父母,连吃个团圆饭都没心思。他们哪里想得到,所谓团圆,是彼此有体温有表情地在一起,而不是继续沉湎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忘记咫尺之外有老人盼了一年才相聚的殷切的眼神。
所以说,凡事在于一个“度”。适当地抢一抢,无伤大雅,还能增进感情、增加欢乐。要是中了“抢红包”的毒,那就适得其反了。
看过一个令人飙泪的公益短片,说的是在大学毕业离家工作之后,你一生中还能与父母相处的时间,加起来只有45天。只想说,红包可以再来,亲情不容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