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为主要症状,排便后可改善,常伴排便习惯及大便性状改变,便秘和腹泻可交替出现,但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和生化异常。过去称为“痉挛性结肠炎”“黏液性结肠炎”及“不稳定性结肠炎”等。该病患者以20-40岁中青年居多,女性多见;具有反复发作的倾向,常迁延难愈。在药物治疗方面,西医暂无理想的药物,而中医治疗该病却有明显优势。
中医认为肠易激综合征主要是因情志欠调致肝气郁滞、肝脾不和,从而导致肠道气化不利,传导失司。此外,饮食、劳倦、寒温均可影响病情的加重和发展。其病位在肠,与肝脾诸脏关系密切。因此,中医学从整体观念出发,标本兼治,采用辨证论治。
1.肝脾不和型。临床主要表现为肠鸣攻痛、腹痛即泻,泻后痛减,或兼有胸胁胀闷,嗳气食少,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腻,脉细弦。痛责之于肝,泻责之于脾,病机在肝郁脾虚。故治当抑木扶土,疏肝健脾。方选参苓白术散合痛泻要方加减,以党参、茯苓、炒白术、白芍、枳壳、陈皮、防风、砂仁、柴胡等为基础。
2.阴虚肠燥型。临床主要表现为大便秘结与腹泻不规则交替进行,并伴有上腹部胀满不适、恶心、咽干口燥、心烦失眠,舌质红,少许白腻苔中间有裂纹,脉细数等症状。故治宜滋阴润肠兼健脾,方用麻子仁丸和四君子汤加减,以麻仁、枳实、厚朴、白芍、人参、白术、茯苓等为基础。
3.瘀阻肠络型。临床主要表现为大便溏薄时有便秘,便秘不常见,左下腹疼痛难解,并可扪及触痛明显的条索状包块,伴腹胀嗳气、食少纳呆、舌暗红或暗淡或有瘀点瘀斑、苔黄或白腻、脉弦涩或细涩。治宜和中缓急、活血化瘀。方用少腹逐瘀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减,以沉香、干姜、元胡、没药、川芎、肉桂、牡丹皮、赤芍、炒蒲黄、三七、当归、白芍、乌药、枳壳、内金等为基础。
4.脾虚湿盛型。临床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多,便质清晰如水样,同时伴有脐腹坠胀,腹部阵发性疼痛不适,腹部听诊可闻及肠鸣音亢进。中医认为此病乃因脾虚清阳不升,湿浊留滞于肠道而致。故治宜健脾升阳化湿,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加陈皮、佛手、神曲、焦楂、炒麦芽等。
5.脾肾阳虚型。临床主要表现为清晨即腹痛泄泻,便下清稀,完谷不化,泻后则安,腰膝酸软,脘腹畏寒,形寒肢冷,四肢不温,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治以温补脾肾,固涩止泻。方用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减,以制附子、党参、白术、肉豆蔻、吴茱萸、五味子、补骨脂、干姜、甘草、山药、扁豆、茯苓等为基础,若久泻不止可选用诃子、石榴皮、赤石脂,若便秘加火麻仁、柏子仁。
其他还有气滞津枯、寒热错杂等类型,不一一细说。
(作者为上海市中医医院肛肠科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