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份报告中,记者注意到一些统计数据很能说明问题。比如在投诉方式上,通过网络投诉的占比逐年上升,2014年较2013年上升了十个百分点,来信来访类的投诉占比则逐步下降。消费者通过网络进行投诉维权的频次在上升。这三年间,来自本市以外消费者投诉的比重有较大幅度的增加,2013年占比为18.5%,2014年占比上升到30%。
【网络销售】 2014年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了8718.65亿元,其中无店铺销售业销售额达到957.90亿元,占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1%。而2012—2014年,市消保委受理的消费者投诉总量分别为100256件、102887件、119711件,呈现平稳上升态势。其中涉及网络销售类的消费投诉大幅度增长,2014年达到了33069件,占投诉总量的27.62%,而这个比例在2012年时还是16.5%。从对消费投诉数据深度挖掘与分析可以发现:网络消费、汽车、旅游、教育培训、文化娱乐、金融保险成为上海市民投诉消费的热点。
【预付卡】 涉及预付卡的消费投诉集中在加盟、连锁商业模式较多的健身和美容美发行业,反映出品牌授权商在经营过程中经营规模扩张过快,而缺少对加盟、连锁店的有效管理和控制,导致经营无法持续,消费纠纷不断。
【教育培训】 教育培训类投诉主要集中在外语、课外辅导和驾驶培训三类,主要表现在培训机构违反约定,任意更改师资或授课地点、延期开学、随意涨价。
【旅游】 在旅游服务类的消费投诉中,因票务争议而引发的消费投诉则达到了53%,其中,因退票、改签收取高额费用引发的纠纷尤其突出,消费者稍不留神就可能给自己带来经济损失。
【保险】 对保险类的投诉主要集中在寿险类的投诉。2014年“3·15”期间,市消保委对个别保险公司在推销理财保险品种时信息披露不全、误导消费者的行为给予了曝光。此后,在市消保委和有关部门的共同协调下,消费者的投诉大都得以妥善处理。
【汽车】 汽车销售行业投诉主要集中在质量、售后服务、购车合同争议三大类。汽车质量投诉中涉及的主要原因排名前6位的有:发动机、变速箱、车灯、轮胎、空调和刹车。主要反映保修期内厂商拒绝保修发动机、变速箱漏油、车子突然失速、发动机发生自燃以及多次修理未修好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