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过了,马路菜摊和城管的“猫捉老鼠”的游戏又故态复萌了。我们小区的后面有一条断头路,是马路菜摊的常驻地。菜摊和城管的拉锯战,由来已久,城管不定期地清理一下,好几天,城管一走,“涛声依旧”!后来,城管也懒得来了。
此类状况,在上海很多地方并不少见。马路菜摊的问题久治不愈,究竟有没有办法解决呢?
根据市场经济的规律,马路菜摊久驱不散,是需求使然。一个是菜摊主们的生存需求。不少摊主做了十多年,有的甚至子承父业已做了两代人,他们已融入了上海的市民生活。另一个是市民,尤其是相当一部分低收入人群的需求,包括大量退休老人。马路菜摊菜价相对来说比较便宜,能满足这些低水平消费人群的日常需求。
既然有这样两方面的需求,那么就不能“一赶了之”,处理方式应该更人性化、更符合实际一点。
成本最低的,就是时段管理、集中管理,在居民集中买菜的时段允许设摊,规定时段之后,必须收摊,并将自己摊位处清理干净。这是有成功经验的。我们小区后面一条新建的马路两侧自发形成了一个跳蚤市场,过去城管经常驱赶,但无济于事,后来街道在走马塘河边专门开设了跳蚤市场,规定双休日上午,可以进场设摊,一过正午,全部撤摊,多年来,一直情况良好,甚至成了一道风景线,很多住在外区的市民都会慕名赶来逛逛。这样的经验,上海也不少了,理应在各街道推广。
另一个成本较高的办法,就是政府出资,完善扩大原有菜场的规模,最主要的是少收甚至不收摊位费,让所有的菜摊都能乐于进场。本来,马路菜摊菜价便宜,就是便宜在这些成本上,屡禁不绝,就是因为摊主顾虑进场成本。既然如此,政府为何不能让利于民呢?
我相信,思路变了,办法总会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