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3·15刚过去。这几天,消费者万千宠爱集一身,成了“上帝”。不过,每年似乎也就这么几天,其他时间,“上帝”做得还是很辛苦,费钱又费心。
即便这几天,“上帝”也还是很伤脑筋。试举两例:
一则是消防器材选购。某区消防官兵做了个真假灭火器的灭火对比试验,用真品自然是火苗应声而灭,用劣品却喷来喷去不见火苗减弱。消防专家出面指导消费者,选购消防器材应注意的ABCD、甲乙丙丁。新闻用心良苦,听来也能长些知识,不过,我觉得挺伤脑筋,这玩意儿那么专业,也要我等消费者了解那么多!
另一则是4S店维修。几百元就能搞定的维修,居然报出了一个10万元的维修价格。说实话,汽车故障这种事,普通消费者压根是搞不清楚的,基本上维修师傅说什么就是什么,只要能排除故障,重新开动起来,就已经心满意足了。驾驶如今从职业变成技能了,汽修对普通消费者而言却还是不得其门而入的。新闻触目惊心,听来也长了些见识,但仅仅靠这样的提醒,消费者还是防不胜防的,我等消费者实在了解不了那么多!
这是随手举的两例,其他林林总总还有无数。社会经济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专业分工越来越精细,能够懂得各种消费制品奥妙的“百科全书人物”基本上不会有。即便对自己的行当了如指掌,一走出自己的行当,难免要落入他人布下的“陷阱”。要避开这些陷阱,消费者非得用各种专业知识把自己武装到牙齿不可。
要想让消费者钱花得舒心些,脑筋少伤一些,恐怕维护市场秩序的有关部门一定要避免“懒政”“怠政”,对种种非法商品先积极查处,再依法用重典,尽可能让这种商品在市场上绝迹。我想,对市场不那么“专业”的媒体都能够时时暗访出一些内幕,专业的有关部门自然更应该手到擒来。
再说深一点,这样保护消费者权益,其实也是在建立社会的诚信气氛,让人们互相信任。缺乏信任感的消费关系,很可怕,因为那只能是人人自“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