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上海舞台二十多年,上海京剧院昨晚上演京剧《铁公鸡》折子戏,演出现场气氛十分热烈。但从“内行看门道”的角度评戏,若没有这么多武戏演员齐心协力地卖力翻打,这出戏仅从剧情及编排上来讲的确乏善可陈。近年来挖掘传统戏的呼声一直不断,青年演员会戏太少也成为传承的一个硬伤。
“禁戏”浓缩难看懂
文戏成了滑稽戏
《铁公鸡》讲述的是清朝太平天国时期的一段故事,浓缩之后剧名所指的“铁公鸡”一角完全不出场,只在首场戏中交待被剧中降清的主角张嘉祥在战场杀死。昨晚演出的整出戏讲述的是“铁公鸡”的师弟、降清将领铁金翅为报兄仇请清军江南提督向荣过营欲火烧向荣,降清将领张嘉祥扮作马夫保护向荣,一场厮杀之后向荣狼狈逃回。从剧情来看,这出曾经的“禁戏”经过浓缩的确有些让人不知所云。另外剧中全部采用京白,部分演员对此的驾驭能力显然还有所欠缺,因而文戏部分俨然成了滑稽戏,引得全场观众爆笑不止。
“真刀真枪”真噱头
武戏部分最出彩
整出戏最精彩的自然是武戏部分,当年该剧以“真刀真枪”作为号召,昨晚的演出也同样如此。从现场看,亮闪闪的刀刃及击打时发出的清脆声响的确能激发观众的热情,而因为是“真刀”,虽然不开刃但开打时演至“削头”这样的动作观众席上依然一片惊叫声。相比之下,“真枪”的金属枪尖倒显得不大起眼,虽然同样有刺扎等“惊险”动作,观众的反响就不及刀劈时那么大。据称演出《铁公鸡》向来都是“真刀真枪”,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真刀真枪”与戏曲的写意特色是背道而驰的,恐怕也只能作为一个“噱头”而已。
节奏情节“无法讨论”
跟头谢幕成高潮
昨晚的演出向荣和张嘉祥两个角色各有三位演员扮演,戏的重头部分在过营时向荣与扮成马夫的张嘉祥在马上马下的技巧展示,因为是三组演员各自展示自身的拿手功夫,等于把一段戏演了三遍,热爱武戏的观众自可以看得心满意足,但已完全无法讨论戏的节奏这种问题了。至于明知过营去有危险为什么还会选了一匹驾驭不了的马而生出这些与马夫的对手戏这种问题更不在讨论范围了。后面的开打亦是如此,比较适合把这出戏当作一次武功展示来欣赏。特别是向荣逃离险境遇上接应的清将陈国瑞之后戏本已应该结束,却又安排了一大段跟头展示作为大谢幕,每一位演员都翻得十分卖力,现场气氛越来越热烈,谢幕倒成了全剧最大的一次高潮。
综上所述,从昨晚上演的《铁公鸡》来看,很多剧目之所以多少年不演恐怕也不仅仅是“失传”一个原因,而是从各方面来讲有各自的不足,若真要挖掘恢复,“原汁原味”并非最佳选择,重新整理、取其精华才是传承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