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篇载: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
子羔,姓高,名柴,卫国人(一说齐国人),小孔子三十岁。费,音闭,在鲁国季氏封地,今山东费县西北。贼,伤害、坑害。夫,语气助词,用在句中动词之后,舒缓语气,兼有指代作用,略等于“那”,一般不译。社稷,土地和五谷。是故,在此章为发语辞,指后面所说以前面子路的话为原因,即“因此故”。佞,花言巧语,利口善辩。
用现代汉语翻译此章:子路让子羔做费邑长官。孔子说:“你这是害人家子弟。”子路说:“那里有人民,有土地和五谷,(治民、事神都是为学)为什么一定是读书才算为学?”孔子说:“像你这样,正是我讨厌利口善辩的人的原因。”
子路当时任季氏总管,权限不小,很关照小自己二十一岁的子羔,所以举荐他当官。如果此事发生在孔子“坠三都”(《左传·定公十二年》)之后,那么子羔二十四岁。十多年后,卫国内乱,正在卫国任蒲邑长官的子路赶去都城参加平乱,在城门口遇到刚逃出城的子羔,子羔苦劝他不要进城,子路未听,结果遇难。相关记载表明,两人关系非同一般。
孔子为何不同意子羔出任费邑宰?当然不会是因为子羔“长不盈五尺”(《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状貌甚恶”(《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而是由于“柴也愚”(先进篇),比较笨,根本则在于他年轻,学业未成,基础尚差,不宜马上从政。按孔门高足子夏的说法,是“学而优则仕”(子张篇)。孔子自己是“三十而立”(为政篇),五十一岁才从政。年轻的子羔是没有能力担当一方重任的。揠苗助长,只会害了禾苗。子羔成人以后,情况有所不同。他曾任卫国士师(司法官),执法公正,甚至受到犯人感激。一个被他判处刖刑(砍脚)的人,后来做了守城门的差役;当卫国内乱时,正是这个差役帮他逃出城门。子羔回到鲁国后,将此事告诉老师,晚年的孔子高兴地说:“善为吏者树德,不善为吏者树怨。公行之也,其子羔之谓欤!”(《说苑·至公》)后来,子羔任鲁国武城宰、城邑宰。
由于子路感情用事,一下子听不进老师的意见,作了辨解。反驳已然不该,其辞“何必读书,然后为学”更令人生气。孔子确实生气了:你仲由做事不对,还强辞夺理,且是歪理;我就讨厌利口善辩的小人,你今天的表现就是个这样的人。
孔子严厉批评弟子,《论语》载有数例,但比例不高。孔子多是谆谆教诲。其实,严厉批评亦“循循然善诱人”(子罕篇)之必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