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焦点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04月08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难以根治 症结何在
潘高峰
  尽管国家多部委多年来采取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了电信诈骗,但形势并未得到缓解。为何电信诈骗始终难以根治?原因很多,其中,电信诈骗手法的进化始终领先于被动的打击和防范宣传是一个重要因素。

  对此,防范电信诈骗专家认为,不论犯罪分子的手段如何变化,技术支撑是他们的命门。无奈的是,一些职能部门始终没有积极应对,客观上放任了犯罪。

  谁是诈骗技术支持?

  要遏制电信诈骗,首先要搞清电信诈骗的运作模式。从上海近年破获的案件来看,电信诈骗的运作模式一般是:诈骗集团的核心人物在境外幕后组织和操纵整个犯罪实施,其他人员负责以下事项:

  1. 为诈骗窝点搭设网络平台、提供电信服务器以及改号服务;

  2.发送诈骗短信或拨打诈骗电话,并接听回拨电话;

  3. 赶赴各城市转款、提现,将赃款转至多个不同账户,实施诈骗。

  由此可以看出,电信诈骗主要依靠两方面的技术支持:电信运营商和银行。虽然这种支撑不可能是主动的,但无论是这些部门对安全监管漏洞的忽视,还是人为设置的种种壁垒给破案追赃带来的客观阻碍,最终都给诈骗团伙实施犯罪、逃避打击提供了可乘之机。

  谁在分享诈骗收益?

  2013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陈伟才关于电信运营商和商业银行分享电信诈骗13%收益的发言,曾引发舆论广泛关注。

  据业内人士分析,以诈骗100万元为例,骗子通过ATM机取现,ATM机每天最多只能取款2万元,为了快速取款,骗子必须将这100万元拆分转账至50个以上的账户,再分别取现,每张银行卡开卡费用是5元至10元,每次转账和取款都有相应的手续费。此外,一些涉嫌诈骗账户被冻结后,账户上还有不少资金,由于没有抓到犯罪嫌疑人,这些资金实际上由银行在无偿使用。

  运营商获取的收益主要是通信费用。据业内人士透露,网络改号电话每分钟通话收费1.5元至2元,诈骗团伙在境外通过网络改号电话群拨境内用户,产生大量通信费用分别由运营商以及二三级话务商分享。一些诈骗团伙为逃避打击,每天都更换新的手机卡拨打诈骗电话,这些手机卡绝大多数是外地号码,也会产生大量通信费用。

  海量手机卡、无线上网卡产生的通信费用,及废卡剩余的话费,都成为运营商分享的诈骗收益。

  技术防控是否可行?

  防范电信诈骗专家认为,电信诈骗犯罪分子打的是“概率战”,再完美的防范宣传,也无法穷尽所有人,只有通过电信、银行等相关职能部门研究修改技术流程、提高技术手段,才能根本遏制案件高发,为百姓避免和挽回损失。

  那么,技术上修改是否可行?

  众所周知,防范打击电信诈骗的重点,不仅是诈骗发生之后的追踪和抓捕,更是挽救受害人的资金,至少是通过银行账户信息跟踪诈骗人的资金流动并予以锁定。

  问题在于,即便公安部门根据报案要求银行立即冻结款项,按照银行现有的规定和流程,基本赶不上犯罪分子转钱的速度。有时即使冻结了,成本也高得吓人。本报此前曾报道过长宁警方为冻结一笔赃款,每半年去一次外地,最后出差费用几乎相当于赃款金额。

  业内人士指出,最好的办法,是银行联手公安部门设定一个专门机构作为中转通道,这个机构直接能够对所有银行快速下达账户冻结指令。在公安部门内部,各地公安机关也能够较快与该机构确认电信诈骗的产生和报案。

  此外,银行对所有的个人或机构账户的异动,肯定都有监控,电信诈骗的受害人一般是多人,资金转入和转出,都是多批次,并且都体现为短时间单次性资金流向,这在一定程度上大大降低了监控难度和监控成本。关键在于银行是否能够严格监控,而不是更多考虑吸收储蓄和流动资金。

  从通讯上来看,相信不少智能手机用户都曾发现,一些通过改号软件弄出来的尾号为“110”的“法院传票”、“邮局邮件”类诈骗电话,在一些民间软件公司的电话卫士显示中,早已被数百上千人标注为“骚扰电话”,大大减少了智能机用户上当受骗的几率。同样的技术如能用在运营商网络端,将诈骗电话辨识并拦截于拨出之前,肯定能减少大量电信诈骗罪案的发生。

  要做到这些,从技术上来说其实不难,关键在于态度。

  问责机制何时完善?

  业内人士指出,电信诈骗反映出的电信运营和银行安全管理漏洞长期存在,主要原因是利益驱动和问责机制的缺失。央行和工信部近年来一直强调落实银行卡和电话卡的实名制,但不少银行和电信运营商并未严格执行。

  法律专家指出,用户每月6元开通来电显示,与运营商构成了事实上的服务合同,用户因为来电显示被误导受骗,运营商应该承担赔偿责任。只有更多的受害者拿起法律武器,依法进行诉讼,才能促进运营商和银行规范自身行为,从源头治理电信诈骗。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的法律也需要健全。以美国为例,美国治理电信诈骗主要依靠两部法律:《电话消费者保护法》和《控制非自愿色情和推销侵扰法》。两部法律明确规定,不得向消费者发送与商业营销、产品推广、服务广告有关的垃圾短信。用户只能在两种情况下接受此类手机短信:一是明确表示同意接收;二是这些短信用于紧急情况。

  此外,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根据《电话消费者保护法》推出“不接受电话推销名单”服务,全美任何座机和手机用户都可在这项服务的专门网站上免费登记。任何人向使用这项服务的用户发送未经同意的推广短信,都属于非法行为。

  本报记者 潘高峰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随笔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新民资讯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广告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日本为何难谢罪19
   第A16版:文化新闻
   第A17版:文化新闻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财经新闻
   第A21版:上海新城区
   第A22版:专版
   第A23版:的至爱下天蓝
   第A24版:新民健康
   第A25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A26版:时令/新民健康
   第A27版:新民健康/慢病
   第A28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夜光杯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生态上海
   第B01版:汽车周刊
   第B02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03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B04版:我爱我车/汽车周刊
   第B05版:新民教育
   第B06版:校园通讯/新民教育
   第B07版:新民教育/招生移民
   第B08版:校园内外/新民教育
   第B09版:新民教育/早教沙龙
   第B10版:校园巡礼/新民教育
   第B11版:新民教育/校园巡礼
   第B12版:校园巡礼/新民教育
   第B13版:新民教育/招生热点
   第B14版:招生留学/新民教育
   第B15版:大购网专版
   第B16版:新民俱乐部
遏阻电信诈骗究竟路在何方?
难以根治 症结何在
常见骗术,务必当心
新民晚报焦点A04难以根治 症结何在 2015-04-08 2 2015年04月08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