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竟理想少年梦
研讨会上,沪上知名艺术家、学者以及陈逸飞的亲友陈钢、谢春彦、陈燮君、陈逸鸣、肖谷、黄英浩、赵渭凉等,探讨了陈逸飞创导的“大视觉”艺术思想。
上海油画雕塑院院长肖谷认为,陈逸飞的一生所从事的,除了蜚声中外的油画,还涉及电影、时装、陶瓷、水墨、城市雕塑、城市环境、创意产业、艺术杂志、艺术网站、艺术衍生品,甚至时尚餐饮等。有人误以为他改行从商,其实这些领域都是陈逸飞“大视觉”“大美术”思想的实践和探索。他敢为天下先,不计代价地投入一切,乃至自己的生命,去追求自己梦想的美。
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副主任委员陈燮君是陈逸飞少年时的朋友,他说,陈逸飞自幼酷爱电影,热爱一切美的事物,所以他后来倡导的大美术实则是他的少年梦。
和陈逸飞一起开创田子坊创意园区的吴梅森说,陈逸飞的“大美术”“大视觉”理念,广为人知,但陈逸飞还有“大美育”的理想,却没有来得及去实践。谢春彦也说,陈逸飞对改善国内的美术教育有许多设想,也曾试图办学,但都没有办成。
旅美画家赵渭凉认为,陈逸飞的求知和创作欲望超过许多同行。可贵的是他突破了画家的小圈子,追求大美。虽然他的大视觉理想没有来得及完全实现,但上海这座城市却在继续实践着他的大美术、大视觉、大美育梦想。
电影胶片今何在
“陈逸飞找回了遗失的上海味道。”黄英浩回忆道,他从画家而走入电影领域,完全是受陈逸飞的影响。他曾担任陈逸飞拍摄的电影《海上旧梦》《人约黄昏》的艺术总监。这两部电影和陈逸飞的“海上旧梦”系列油画一起,在国内外掀起了对上海的怀旧热潮,促使人们重新思考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王家卫的《花样年华》明显受到陈逸飞艺术的影响。
黄英浩说,那是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正在大改变,大量老街区、老房子被拆迁。陈逸飞抢救性地拍摄了很多上海资料,其中包括苏州河沿岸、老城厢、外滩等等区域。相关电影胶片多达135盘,当时存入上影厂库房。然而,黄英浩担任2010年世博会系列纪录片《视觉上海》总导演时,想利用陈逸飞的电影资料时,却一直没有找到。与会者还提及陈逸飞拍摄的犹太人在上海的纪录片《逃亡上海》,陈逸飞曾有意愿将所有胶片捐赠国家,但如今这些胶片也不知何在。他们呼吁有关方面以及知情者提供帮助,找到这些珍贵胶片。
赵渭凉还呼吁上海尽早建立陈逸飞博物馆,他愿意将他珍藏的一幅陈逸飞油画精品捐赠博物馆。
本报记者 林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