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的摩因非洲裔青年格雷被警方逮捕后“非正常”死亡引发骚乱,但这只是让存在已久的问题爆发出来的导火索,背后有更深层次的经济原因。
被弃之城
47年前,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遭暗杀,巴尔的摩同样发生大规模骚乱。相比47年前,如今黑人在巴尔的摩不再像过去那样被压制:市长布莱克是黑人女性,警方负责人是黑人,警察中黑人占多数,黑人占全市总人口63%。因此,此次骚乱有更深层次的经济原因。
巴尔的摩位于美国东北海岸,曾是美国的工业中心。但上世纪中叶以来,因产业转移、全球化、煤炭产业衰落等因素,该地区出现城市人口外流、贫困加剧的衰退现象,被形容为“铁锈带”。
罪恶之城
1950年至1995年,巴尔的摩制造业减少了10万个岗位,大多中产阶级白人离开这座城市。1970年巴尔的摩有90.6万人,而2010年仅有62万人。
随着工厂外迁,中高收入工作机会增速缓慢,低收入职业快速增加。这意味着贫穷加剧,从而也滋生了毒品贩卖。上世纪70年代末,毒枭们开始招募青少年加入贩毒,贩毒所得比正当工作所得多得多。掠夺性贷款者专门把黑人居住区当作目标,变相掠夺他们的财富,巴尔的摩出现了许多因无法偿还贷款而被收回的空置房屋。
失业、贫困遍布,犯罪于是频发。据《经济学人》数据,巴尔的摩是美国最危险的城市之一,2013年每10000人中有37人犯罪,6月一周内就发生10起谋杀案与28起枪击案。
法外之城
巴尔的摩犯罪率高企与警察暴力执法导致警民关系紧张,许多黑人男性对警察不断搜查、让他们停车、罚款等行为感到不满,觉得警方把他们当作罪犯而不是公民。同时,一些黑人街区的中产阶级黑人妇女却一直抱怨警方不能很好地维护地方治安。
2005年,巴尔的摩前白人市长奥马利为保障治安推出“零容忍”政策,让警察逮捕任何涉嫌欲获取枪支和毒品的青年男子。当年警方逮捕了10万人次,且大多发生在黑人街区,对警方和黑人的关系造成很大破坏。
此次骚乱以来,社交媒体上出现了“巴尔的摩起义”这样的话题标签,批评“一个失败的执法系统在运行”。 杨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