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区文化 动静相宜
从铜仁路到静安公园一带的周末和节假日,丰富的公共文化活动次第展开正在成为“新常态”。
最初,这里先是形成了几个错落的、静态的文化“点”。铜仁路上的第92号地块,在经过长时间审慎的招标后,被敬华艺术空间拿下,构筑成一个既有时尚气息又有海派风尚的书画鉴赏、艺术普及的风雅之地。接着,一头连着敬华一头连着常德路,把嘉里中心分为南北两个区域的安义路上,1920年毛泽东寓所旧址,得到翻新,且拥有了一个跨越国界的名字“Mao Space”(“毛空间”)。毛空间是全市第一个由企业出资修缮的名人故居,如今也经常举办当代艺术展览。嘉里中心本身,也与国际艺术节联手举办过各类文化活动。再往东走,到了静安寺下沉式广场——这里又是别具一格广场文化用地。向静安区广场舞者发放蓝牙耳机并倡议跳“绿色广场舞”的举办地,也在此处。
于是,在这片区域里,有了静态的艺术欣赏空间、展览展示区域,也有了动态的演出活动……
音符、人群 串街成区
从街头艺人到爵士音乐节,流动的音符以及轨交带来的涌动人群,自然而然地“串”街成区。今天起至3日的3天里,有30余场爵士音乐节的节目,在静安公园、静安寺广场、嘉里中心一带流动、滚动上演,其中不仅有来自日本的中村惠介五重奏,也有代表本市学生界最高爵士音乐水平的上音爵士乐团。爵士音乐节的颁奖典礼也将于今晚在静安寺广场露天举行。而逢周末在嘉里中心举行的创意集市,也会成为表演音乐、魔术等节目的街头艺人聚集之地。
与此同时,由2号线、7号线轨交带来的人潮,以及因为欣赏音乐、户外表演等而改变动向的人潮,也会自动把街区“串”起来。
商业街道 转型升级
其实,静安区早年对各条街道是有“商业特色街”的基本定位的,这些街道,各自分散,并未成“圈”。但是随着商业日趋发展、文化需求丰富、生活水平提高、城市建设升级等综合因素,“商业特色街”正在被“公共文化圈”取代。
原静安区商业专业街协调办公室工作人员杨奇达透露,前些年,铜仁路的定位是“咖吧街”,威海路的定位是“文化传媒街”,巨鹿路的定位是“欧洲风情街”……“咖吧街”兴起时,接纳了一批退出茂名南路的咖啡吧,使得这条街上的咖吧兴盛程度一度超过了曾经也以酒吧、咖啡吧名噪一时的衡山路。但是,随着城市转型、高端地产商的进入,以及咖吧街也容易滋生事端,铜仁路开始调整策略。敬华艺术空间被引进,而其高大上的“外貌”让百姓搞不清套路,止步不前。于是,他们推出了亲民、惠民的文化沙龙活动,除了高式雄的讲座,还有昆曲的表演和解说……
当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成为主基调后,又恰逢电商逼迫实体商业中心追求“体验经济”——其核心就是文化体验带来经济效益,商场引入文化活动又成为总体趋势。并且,市文广局从去年开始发展“文商结合”以及“公共文化空间拓展”与“城市文化氛围营造”。静安区文化局长张爱华透露,因此,他们主动伸手,成为“街头艺人”的推广试点。爵士音乐节的举办,也是为了让百姓能以“零票价”在绿地、公园、广场上感受流动的美。
于是,既有政府有意引导,又有市民本身需求,最终促成了这个独有的公共文化圈的形成。
本报记者 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