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1:阅读/连载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05月05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个美国家庭与九个中国孩子的故事(2)
过霞庆
  ◆ 过霞庆

  另一栋美国老宅里的中国故事

  霍布鲁克家族在波特波罗镇上还有一栋老宅——Terrace大街19号,是霍布鲁克夫人娘家留下的老房子。我在这里跟霍布鲁克太太的曾外孙约翰·潘泽拉见了面,他特地从波士顿赶回老宅接待我们的到访,他现在是这座老宅的主人。前面引述的那篇短文里提到中国女孩牛惠珠是玛丽·卡波特的客人,说明牛惠珠是先到了这里,之后再到NAULAKHA庄园去的。孩子们除了在NAULAKHA度过假期,也常常住在这栋老宅里。

  约翰带我们走进旋状楼梯左边的房间,他介绍说这是一间书房,但是已经很久没开启了。让我非常吃惊的是,我在这里看到了我父亲的二舅妈徐亦蓁的照片。一位已故的中国妇女的照片,挂在一个美国家庭的百年老宅里,真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他们之间曾有过怎样的友谊和故事?这故事又发生在什么年代?我来不及细问,只能激动地先把这张照片拍下来。再看到一个摆在桌子上的小小的照片架,我更忍不住惊呼起来:这是祖母牛惠珠的小姨倪秀珍,拍照时年纪不过30岁,怀里抱着还是个婴儿的孩子,那一定是她的女儿温金美了!也就是说,或许当初温秉忠、倪秀珍夫妇都来过这里,他们是来看望牛惠珠的,同时留下了这张照片作为纪念。

  约翰又带我们到门厅右边的房间。他告诉我们,这是音乐房。在向外突出的大窗户旁边摆放着一架十分精致的钢琴,旁边还有各种弦乐、铜管乐器的盒子,我根本叫不上名字来。大理石壁炉的上方和墙壁四周,悬挂着一幅幅古老而精彩的人物肖像。

  壁炉的旁边是一张连带书橱的写字台,书橱里堆放着大量的信件。在靠近门边的墙上,我们又发现了意想不到的百年遗迹——我祖母牛惠珠与霍布鲁克家族的三个孩子的合影!我藏有一张他们在这同一地点的合影,但眼前的这张却早了几分钟,他们还没摆好姿势就拍下来了。

  壁炉上方的那幅人物肖像油画非常精彩,但是我没法避开窗户的反光。我忍不住问:“这位是谁?”“他就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佛蒙特州的州长老霍布鲁克!”威尔回答我,并简述了这位州长的政绩和智慧:他在任上虽然只有两三年的时间(1861-1863),却是美国最困难、最动荡的内战期间。他代表北方几个州支持林肯总统的解放黑奴战争,并写了一封信,建议林肯总统召集志愿军团参战,还建议发行国债来支撑战争的开销,这两项建议林肯都采纳了。他本人还捐建了伤兵医院……听着介绍,我们不能不对这位老人肃然起敬。

  自然,这栋老宅里还保留了霍布鲁克家族本身的很多史料。比如老人家的儿子F.Holbrook,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是一个非常出色的建筑师和工程承包商。他设计建造的波士顿查理斯河大桥依然是波士顿的著名景观,桥头上雕刻着他的名字;他设计承建的纽约地铁河底隧道,至今还在使用;他还参加过沙俄时代兴建的俄国第聂伯河大坝的设计建造,成为美国工程建造史上的名人。1911年至1919年,他曾担任美国国际工程协会副会长和对俄工程事务的负责人。1920年他在欧洲旅行时生了急病,不幸在巴黎去世。纽约地铁完工后纽约市政府赠送给他的银质奖杯,现仍陈列在老宅里,下面的地毯则是他1918年8月从俄国带回来的纪念品。约翰完好地保存着这些祖辈的文物,他的家就像一个美国近代历史博物馆。

  我祖母牛惠珠和祖父过养默的婚礼,也是霍布鲁克夫人给操办的。这栋老宅里至今还保存着他们结婚时的照片。祖父过养默(1895—1975)是无锡人,早年就读于上海某公学,后来毕业于唐山交通大学,是考取第二批庚子赔款的公派留学生,他当时在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读研究生。按照西方人嫁女儿的惯例,霍布鲁克太太为他们操办了婚礼。他们的结婚照片就是在这栋老宅的大门前拍的。照片上除了祖父祖母外,还有格瑞斯·沃·霍布鲁克、玛丽·卡波特(毛利阿姨)、格瑞斯·霍布鲁克太太,还有特地从米尔顿赶来的罗伯茨牧师。1918年11月18日,他们在波特波罗一栋教堂举行基督教结婚仪式,并在镇政府登记。时隔将近百年,这些原始记录都完好地保存在波特波罗镇政府的档案里。

  我在这老宅里东摸摸、西看看,拍了许多照片,直到夜幕降临,还是意犹未尽,恋恋不舍。

  保存百余年的越洋家书

  约翰说,自从他的母亲去世之后就从未打开过那个书橱,而霍布鲁克家族保留下来的一百多年的通信都堆放在那里。但要把它们按照时间、姓氏分类整理出来,将是一项很费精力的工程。他们商量好,要花时间来共同做好这件事。回来后不久,我收到了芙朗妮克一个超大的电子邮包,内容让我又惊又喜!

  这个邮包里共有346个文件,除了很多我从来没看到过的家族成员的老照片之外,还有从1908年到1931年两个家族之间大量的书信。其中最让我感到意外的是,从1907到1914年间,曾外祖父牛尚周写给霍布鲁克家的英文信竟有23封之多!此外还有牛惠生、牛惠珠、牛惠珍、倪桂金、唐炳源(星海)的信,总共有53封120多页。因为大部分的信都是英文的手写体,即便有些是用打字机打出来的,也因为年代久远油墨褪色而字迹变得难以辨认了。芙朗妮克知道我读起来会很吃力,她特地把它们用印刷体誊写了一遍,还编好了目录和号码,让我查看起来更为方便。在这短短的几天里,她为我做了这么多的事,这份情意实在让我非常感动。

  收到这些从云端传来的百年家书就像是天外来鸿,我一封接一封贪婪地读着,这些出自先辈之手的书信,就好像在对我诉说着他们当年的一切。前辈们的音容笑貌和他们生活的那个时代,生动地重现在我眼前。

  这个邮包里年代最早的一封信,是曾外祖父牛尚周写给霍布鲁克的儿子卡波特·霍布鲁克的。按常理分析,在这之前肯定还有曾外祖父写给霍布鲁克夫妻的信,可惜没在这个邮包里面。从这封热情洋溢的信中可以看出,他非常注重对儿女的教育和培养。他认为只有提高民众的教育水平和提倡基督教信仰,才能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

  作为一个企业的官员,牛尚周的收入并不高,但是他和曾外祖母倪桂金两人共同的信念是,无论多么艰难,都要让四个孩子出国留学,接受最好的教育。在夫妇俩含辛茹苦的努力下,他们的大儿子牛惠霖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医学院,次子牛惠生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大女儿牛惠珠在霍布鲁克家族的帮助下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拉德克里夫学院,小女儿牛惠珍毕业于英国卡尔顿女子学院。这些儿女回国后即成为当时医学界和教育界的精英,实践了牛尚周夫妇“知识救国,教育为先”的崇高理念。

  在1909年8月牛尚周写给孩子们的大姨妈玛丽·卡波特(霍布鲁克夫人的姐姐)的另一封信里,他感谢玛丽·卡波特和霍布鲁克太太对牛惠珠的舅舅倪锡纯的热情招待。这年夏天,倪锡纯在“夏屋”里住了一个多月,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假期。信中隐晦地提到了霍布鲁克家发生的不幸事件——大女儿Lucy的突然去世,并对此表达了深切的同情。失去了大女儿,霍布鲁克太太对年龄最小又远离家乡和父母的中国女孩牛惠珠,更是疼爱有加,两人间情同母女,远远超出了留学生和寄养家庭的关系。年迈的老霍布鲁克州长在Lucy出事后两个月,也离开了人世,老人家无法承受这个打击。他去世时96岁。

  玛丽·卡波特自己没有孩子,但她妹妹的三个孩子和牛惠珠都在她的悉心呵护和监管之下,孩子们亲切地叫她“毛利阿姨”。从牛尚周在1908至1910年间跟玛丽·卡波特的大量通信中可以看到,她对牛惠珠的二哥牛惠生希望进入哈佛大学医学院学医、将来回国做医生救助贫民的志向非常支持,积极帮助他收集哈佛的相关资料,以及进入哈佛所需要的信任推荐。迄今为止,哈佛大学的入学门槛依然是最高的,特别是对外国学生。卡波特家族是波士顿地区的名门望族,家族子弟都是毕业于哈佛、耶鲁等常春藤名校,不少人还是校董和各学科的教授。毛利阿姨从不炫耀她的出身,只在有人需要她帮助的时候,她才会跟这些人物取得联系。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随笔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焦点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财经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文化新闻
   第A15版:文化新闻
   第A16版:专版
   第A17版:体育新闻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阅读/连载
   第A22版:慢病/新民健康
   第A23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A24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B01版:新民旅游
   第B02版:出行优荐/新民旅游
   第B03版:新民旅游/出行优荐
   第B04版:别处风景/新民旅游
   第B05版:旅游资讯
   第B06版:旅游资讯
   第B07版:旅游资讯
   第B08版:旅游资讯
   第B09版:旅游资讯
   第B10版:旅游资讯
   第B11版:旅游资讯
   第B12版:旅游资讯
   第B13版:旅游资讯
   第B14版:旅游资讯
   第B15版:旅游资讯
   第B16版:旅游资讯
   第B17版:旅游资讯
   第B18版:旅游资讯
   第B19版:旅游资讯
   第B20版:旅游资讯
   第B21版:旅游资讯
   第B22版:旅游资讯
   第B23版:广告
   第B24版:广告
一个美国家庭与九个中国孩子的故事(2)
蓬帕杜夫人的珍藏
醉金花
新民晚报阅读/连载A21一个美国家庭与九个中国孩子的故事(2) 2015-05-05 2 2015年05月0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