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3: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本版列表新闻
~~~——本报特派记者专访参加胜利日游行的中国老兵后代团
~~~——本报特派记者专访参加胜利日游行的中国老兵后代团
~~~——本报特派记者专访参加胜利日游行的中国老兵后代团
     
2015年05月09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难忘战争痛 “永存”方阵志永存
——本报特派记者专访参加胜利日游行的中国老兵后代团
姜燕
■ 左起为刘少奇的曾孙女刘丽达、本报记者姜燕、刘少奇之女刘爱琴、李范五的儿子李多力和朱德外孙女刘丽在莫斯科胜利广场外留影
■ 在红场栏杆外,莫斯科市民围观广场上的坦克 图 IC
■ 一名母亲举着宝宝站在红场附近五角星长廊前
  胸前佩戴着数枚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周年纪念章,身穿一件合身利索的休闲西装,88岁的刘爱琴和她在苏联国际儿童院的小伙伴们亲密交谈。

  这次,刘爱琴和朱德的外孙女刘丽、中国早期革命者李范五的儿子李多力及刘霞等4人受邀作为老兵后代团的成员,赴莫斯科参加胜利日当天游行队伍中的“永存”方阵,走过红场。

  “战争来得太快太猛”

  刘爱琴这位神情安详自然、谈吐不失幽默的老人,浑身透出饱经磨难后的豁达开朗。此次受邀参加如此重要的纪念活动,她非常高兴,对和平的意义,老人自有不同的感受。

  “世界70年没有大型战争是什么感觉?”老人感慨道。

  与记者合影留念后,她缓缓谈起往事。“我个子这么矮,你们知道是怎么回事?那是因为两次挨饿太厉害,差一点人都走了。一次是10来岁给富人家当童养媳时,吃不饱、穿不暖,还要干活、挨打、受骂。”

  刘爱琴说,她父母参加革命,母亲更是34岁就被国民党枪毙,家里没人照看她,只好把她寄养到别人家当童养媳。1938年武汉沦陷前,她11岁,父亲专门在报纸上刊登了一个启事,寻找女儿刘爱琴,这才回到父亲身边。

  但是父亲将她和大哥接到延安后才1年,就要去新四军任政委,到前线去。兄妹两人被送到苏联,进入专门收纳全世界共产党人后代的国际儿童院学习。

  “在我们小孩子的印象中,战争来得太快、太猛。儿童院里很快陷入没吃没喝没柴烧的困难境地。”刘爱琴说,那是第二次挨饿。1941年的秋天,吃的东西开始短缺,冬天,院已没有柴火可供取暖。

  等到1942年的春天,小伙伴们自己动手,去林子里砍树,刨地种土豆、白菜和胡萝卜。“就靠吃这些度日。”但她记得在儿童院里还接受不少教育,老师是选来的一等老师,特别爱孩子。同学们也在那段时间结下深厚的友情。

  流泪看完母亲经历

  这次受邀前来的刘丽,是朱德的外孙女,其母朱敏是中国唯一一个住过集中营的人,也是电影《红樱桃》的原型。

  刘丽说,妈妈是个很开朗的人,她总喜欢讲高兴的事,所以集中营那段经历和战争中的故事,她从来不提。

  20年前,朱敏曾经在外界的推动下,出版过一本《我的父亲朱德》,当中有一段写到了集中营的事。刘丽说:“那一段,我是掉着眼泪看完的,那时才知道妈妈那时候那么苦。觉得她太坚强、太伟大,有这样一位母亲我很自豪!”

  刘丽说,看到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的纪念活动如此隆重,她感到非常欣慰,也觉得很有必要。

  名字留下当年印记

  李多力今年76岁,他的父亲李范五曾任黑龙江省省长。他本人出生在国际儿童院,在那里生活了整整14年,这段经历给他的人生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他喜欢收藏卫国战争时期的纪念品,1941年-1942年的《真理报》他都给找齐了,卫国战争时期出的邮票,他也有100余张,“一张邮票一个故事。”

  说到故事,他自己名字的来历就是一个。在国际儿童院时,他的名字叫“张松-多力克”,张松是父亲的化名,在这里用作他的姓,多力克是儿童院阿姨帮他取的名字。1950年回国后,他上汉语课时,老师将他的姓改回“李”,又把“克”字掐掉,于是有了他现在的名字。

  如今,退休多年的他奔忙于中俄两国之间,促成俄罗斯卫国战争纪念馆与国内不同城市抗战纪念馆的合作,展品交互展出。这样的展览已在沈阳、武汉等5个城市举办过。今年的合作城市是抚顺。李多力还说,和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的合作也已基本谈妥。他认为,举办这样的展览,对两国年轻人铭记战争历史大有帮助。

  老友唱起昔日歌曲

  这次老兵后代团的成员,大都是当年国际儿童院的小伙伴,他们来自德国、法国、澳大利亚、韩国、俄罗斯、中国等多个国家。刘爱琴为老朋友们准备了绿茶,李多力也准备了茶叶和丝巾,准备送给同学们。中午队伍集合等待出发时,老友们谈得兴起,还唱起了昔日的歌。

  昨天下午,几位老人和老兵后代团的老朋友们一起,到位于胜利广场的俄罗斯卫国战争纪念馆献花,并召开纪念座谈会。虽然经过长时间的飞行,时差也还没有倒过来,老人们都浑然不觉,细细地参观着、倾情地讲述着,仿佛又回到战争岁月。

  莫斯科时间今天下午3时,他们组成的“永存”方阵将通过红场。李多力透露,他们计划在游行队伍中举着毛泽东、刘少奇等人的照片。“他们虽然成为了国家领导人,但也是老兵的一员,我们准备的是战争时期的工作照或生活照。”但最后会不会按计划进行尚未确定。   特派记者  姜燕

  (本报莫斯科红场今日电)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专栏
   第A03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第A04版:广告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广告
   第A08版:新民资讯
   第A09版:中国新闻
   第A10版:国际新闻
   第A11版:文娱圈
   第A12版:动态/文娱圈
   第A13版:文娱圈/动态
   第A14版:音乐鉴赏/文娱圈
   第A15版:广告
   第A16版:体育新闻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 /海外专稿
   第B04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镜头艺术
   第B06版:新民展厅/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B08版:名家示范/国家艺术杂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10版: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新民拍卖&画廊俱乐部
   第B12版:广告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阅读/连载
   第B16版:目击
难忘战争痛 “永存”方阵志永存
特维尔大街回荡 《喀秋莎》熟悉旋律
全球目光聚焦红场阅兵
新民晚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A03难忘战争痛 “永存”方阵志永存 2015-05-09 2 2015年05月09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