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口没有烈士陵园,李文柱却说自己是个守陵人,“我要让大家知道中国军队阵亡的2万名官兵的遗骸,至今还埋在这金山之上。”
老李已经八十有三,依然每天到纪念碑来做义务讲解,我问他还打算坚持多久,他回答“等年轻人来接我的班”。
和老李一起拾级而上,踏着60级台阶来到墙下——汉白玉的四方墙座,墙的正面是“忻口战役纪念墙”题词;下面是一组夜袭阳明堡机场、忻口炮战浮雕;右侧面是阵亡的部分官兵姓名,有共产党军队的,也有国民党军队的。这一切诉说着激荡在脚下这块土地上的历史风云,让人不禁联想,在这满目葱茏的坡梁沟壑中,曾是怎样惊天动地的惨烈与悲壮。
在忻口采访颇为不易,车沿着陡而窄的坡道艰难上行,松软的黄土扬起高高的尘,路旁土崖上灌木横生,也正因如此,78年前的战争遗迹得到最大限度的保留。其中最珍贵的就是50多孔窑洞,分布在远离公路的山坳中,李文柱介绍,这些窑洞的产权归国家物资总局太原储运公司,多年来保护受到限制,存在毁损。
“我们希望这个遗址的产权能归还回来,我们想在这里建立忻口战役纪念馆,划定遗址保护区,让世人认识了解日军的侵华暴行。”这是守陵人老李最大的心愿。
不仅是李文柱,采访忻口村的老人,听他们讲自己童年的故事,他们看上去已经颤颤巍巍、耳背、说话不清楚,但谈起抗战,还记得子弹的气味,还记得离开家时身上穿的衣服的颜色。历史,不应该被深藏在深山窑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