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人靠机制
作为在国内首推舞蹈演员“艺衔”制度的艺术院团,上海歌舞团这套涵盖首席、独舞、领舞、群舞的阶梯式人才培养体系已经初步建立——“有上有下”的淘汰式管理,加上基本技能、舞台表现、学习能力的综合评估,考核定等次,考核决去留。随之而来的,是剧团薪资待遇、角色机会等多方资源对获评“艺衔”演员的倾斜培养。
“艺衔”制实施以来,朱洁静等首席演员在“荷花奖”舞蹈比赛、华东专业舞蹈比赛中屡获大奖,在全国舞蹈业界立起了一道“标杆”。事实证明,这些青年舞蹈家,的确在大众中颇具亲和力,特别对年轻观众有强大的号召力。本文开头说到的徐晔,只是朱洁静微博25万粉丝当中的一位。
“有上有下”的理念,在上海交响乐团同样有效。上海交响乐团高级职称的演奏员比例较高,从前年轻演奏员进团之后,很难“出头”。2009年上交开始实行“艺衔制”、“技衔制”,分成17个级别,绩效与之挂钩,这样就使青年人更有奔头。3年评聘一次,到了2012年,有30多个岗位出现上下流动,说明这个举措确实刺激了大家提高技艺。团里有年轻夫妇,干脆就租房在上交新厅旁边,天天结伴去练琴。
推人靠好戏
上海昆剧团向来以行当齐全、文武兼备为特色,团长谷好好表示,老艺术家要保护好,中生代中坚力量则要努力为他们打造其代表作品、提供获奖平台,针对青年演员,上海昆剧团则在5月中旬举行了昆曲学馆开馆仪式。昆曲学馆计划在3年时间内邀请全国昆曲名师向青年演员传授100出折子戏和6台大戏。
团长谷好好表示,相比其他戏曲剧种,昆曲的首要任务是传承,而以戏推人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谷好好说,这项传承工程将以刚刚进入上海昆剧团的“昆五班”青年演员为主,虽然他们经过了戏校的多年专业演习,但大部分还无法直接使用,所以剧团推出这个有针对性的传承、学习计划,希望能让青年演员更快地成熟起来。对于这个计划,戏迷们自然是万分欢迎,戏迷君卿告诉记者,成熟的戏剧演员都是舞台上滚出来的,艺多不压身。没有经过足够剧目的磨炼,上了台难免露怯,老戏迷一眼就看得出来。
引人靠手段
上海杂技团在马戏城的《时空之旅》在上海的观众甚至来沪游客中,都颇有名气。从2005年开演至今,截至5月底,演出场次3770场,观众人次387万,总收入近10亿。除此之外,还有《雕刻时光》《浦江情》《欢乐马戏》等多台节目经常同时在上海各剧场上演,其中《浦江情》演出也已有3300场。记者了解到,这些大受观众欢迎的剧目中,有很大一部分演员是从各地引进的。
上海杂技团在人才引进方面手段可以说是不拘一格。据团长俞亦纲介绍,一年多前在法国巡演100多场的《十二生肖》引进了吴桥杂技学校的一整批毕业生,短短一年多时间里,这些演员当中已经有人在蒙特卡罗马戏节上获得“金小丑”奖、在全国杂技比赛中获得大奖。
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上海杂技团还独具慧眼地引进了一位河南大学毕业、当时从事IT行业的业余杂技爱好者巴建国,他在2013年法国明日杂技节上凭借《舞空竹》为上海杂技团赢得了金奖。
对于观众来说,看戏看角。对于艺术院团来说,人才历来是“兵家必争”,上海应成为各路文化人才汇聚之地。本报记者 王剑虹 张艺
首席记者 朱 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