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周上海市委发布的加快建设科创中心22条意见中,第12条“加大创新创业人才激励力度”提出:“允许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归属研发团队所得比例不低于70%”。而上海过去的规定是:研发团队所得收益比例“不高于50%”。那么,“不低于70%”,意味着什么?
“不低于70%”,意味着将极大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马克思曾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并且说:“固定资本的发展表明,一般社会知识,已经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1988年9月,邓小平同志根据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现状,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邓小平同志的这一论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和科学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既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特点,也是科学技术发展必然结果。科技是一种第一生产力,它的表现之一,是需要通过科研成果从实验室的成果投入到生产运用来转换,需要通过发明专利的转让给企业来完成。上海市委发布包括“加大创新创业人才激励力度”在内的22条意见,必将推动上海的科研和生产的巨大发展。
“不低于70%”,意味着创新人才将名利双收。
本市一所著名高校的科研处负责人兴奋地表示,从“不高于50%”到“不低于70%”,是一个很大的突破。首先是在经济上给创新者以激励,如果某个项目的转让收益是1000万元,原来至少50%给学校,而现在70%给课题组,30%交给学校,提升幅度的200万元,课题组可以用来资助分配。其次,原来转让科研成果,只能是专利使用权,不能转让专利的所有权,职务发明还是学校的,现在可以转让专利的所有权。第三,转化收益用于人员激励的部分不计入绩效工资总额基数,而原先是计入绩效工资的。由于大学的绩效工资总额都是固定的,如果你拿得多了,其他人就拿得少了,导致奖励分配时束手束脚。现在,该拿多少就拿多少,可以大大激发科研人员从事发明创造和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对此,有人提出疑议:国有企业或科研机构内的创新人员,如果他们以职务身份进行创新而获得巨大收益,是否意味着国有资产的变相流失?这个问题,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已引发代表委员的热烈讨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表示,全社会应当改变观念,实际上,一旦让创新人员个人从创新中获益更多,国家的获益也会更多。如果我们能够找到一个合适的比例,在所有权方面给予个人部分权利,那么创新成果的产生速度、数量尤其是产业化程度都会大大提升。可能账面上国家拿到的转让费少了,其实一个产业发展起来的收益会大得多。在这一点上,我们需要多一点远见。
“不低于70%”,意味着有助于打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通道。
目前,成果转化难已成为制约我国科技创新步伐的症结之一。来自科技部的统计显示,目前全国5100家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每年完成科研成果3万项,但其中能转化并批量生产的仅有20%左右,形成产业规模的仅有5%,这与发达国家高达70%—80%的成果转化率相去甚远。
人才创新创业积极性不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激励不够,其劳动价值和成果收益得不到有效体现。要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必须要提高创新主体“收益率”。而对企业来说,真正原创的科研成果永远是最稀缺的资源。80后创业者张元刚说,企业度过初创期,如果还要壮大,最缺的是原创技术。“我们稀缺,那边搁置。哪怕扔在废纸篓里的,对我们来说都是宝贝。可是我们没有机会去捡!”现在,废纸篓里的原创技术有望化作企业的宝贝!
近日,上海理工大学光电信息研究院副院长朱亦鸣教授在忙着和企业洽谈。他所在的庄松林院士团队研制出了太赫兹人体安检仪。这个被政府部门看好的产学研合作项目,终于要投入应用了。朱亦鸣表示,《意见》中“研发团队所得比例不低于70%”一条,让科研人员喜上眉梢。这对于他们具有很大的激励作用,他们通过正规渠道转化的动力变强了。
“不低于70%”,意味着为科技创新注入更多“源动力”。
过去,由于成果转化的激励作用不强,许多科研人员都是冲着申报科研基金、评奖而开展课题研究,一个项目完成后,通过了评审,就将成果束之高阁,或发表一篇论文便万事大吉。目前,中国每年产出的学术论文已达数百万篇,且中国科技期刊和国际论文数量均居世界第二。但真正能在国际上产生重大影响的高水平论文,还属凤毛麟角。有识之士指出,“论文大国”不等于“学术强国”。
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外籍所长艾德铭指出,科研人员评价体系仅基于论文、缺乏清晰统一的创新管理法规、很少有明智的风投介入早期研究,这三大障碍导致我国优秀的基础研究成果难以转化为产业界成就,阻碍了有前景的技术开发。
正是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上海出台了“不低于70%”以及“允许科研人员到科技创新型企业兼职兼薪”、“保留人事关系离岗创业”等一系列政策。这将会产生“杠杆效应”,将更多的科研人员吸引到科技创新的前沿,发挥出聪明才智,为科技创新注入更多的“源动力”。
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关键是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让创新人才得到最大的尊重,让科研人员走出象牙塔,理直气壮地用自己的头脑和智慧致富,唯有此,科创中心建设才有希望。我们对上海的科技创新的前景充满了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