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民生速递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06月02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不否认相互竞争 但合作机会更大
范洁
  从2004年民间研究到2015年正式签署,中韩自贸协定经历哪些过程,又有什么特点?本报记者采访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中心于迎丽博士。

  记者:中韩自贸协定为何经过长达十年的“磨合”?

  于迎丽:中韩自贸协定谈判过程漫长,时至今日签署可谓水到渠成。去年,习近平主席访问韩国时,双方就中韩自贸区表现出非常强烈的意向。其实早在2004年9月,两国经贸部长在“东盟10+3”财长会议上就宣布启动民间层面可行性研究。真正的谈判是从2012年5月开始,但双方在货物贸易和服务市场开放等问题上分歧较大,经过两年磋商、14轮谈判,于2014年11月实质性结束。

  在中韩自贸协定之前,中日韩三国就已经在进行自贸区谈判,但是在研究过程中,双方发现中韩之间更加顺利,中日、韩日之间进展缓慢,所以中韩自贸协定先行一步。而中韩双方完成协定签署,或促进中日韩三边自贸协定的推进。

  记者:中韩自贸协定有哪些特殊性?

  于迎丽:韩国非常重视贸易开展,已经与欧盟、美国、印度、澳大利亚等世界主要经济体签署自贸协定,韩国有雄心想要打造全球最大的“自由经济体”版图。因此,能够与中国这样一个冉冉上升的经济体达成自贸协定,对韩国经济发展有促进与支撑作用。

  对于中国而言,中韩自贸协定体量大、辐射广,这是我们迄今为止签署过涉及国别贸易额最大的一份自贸协定,同时也涉及许多全新领域,例如电子商务等“21世纪经贸议题”,通过与韩国“试水”“把脉”,了解其可行性,有利未来与其他国家商洽相关内容。

  中韩双边贸易额达到3000亿美元,自贸协定签署后,预计在5年内贸易规模将会突破4000亿美元。这与中美贸易额接近,中韩之间建立牢固的经济基础后,将促进政治互信、人文交流,我相信,中韩自贸协定的意义将逐渐展露。

  记者:中韩两国在部分产业上存在同质化,自贸协定的签署将带来怎样的竞争与挑战?

  于迎丽:竞争是肯定的,短期而言自贸协定无疑将对国内的品牌、产业构成冲击,如果有些企业跟不上更新换代、结构调整,也将不可避免地面临淘汰,这是中国发展必须接受的阵痛,而且我认为应当将此化作更新产业的动力。

  对于韩国而言,也不仅是与中国竞争,希望在国际市场有更广阔的空间,因此通过中韩自贸协定,在资源、人力方面得到更多支持,也应当将此看成升级迭代的一个机遇。不否认企业相互竞争,但是合作机会更大。 

  本报记者  范洁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长江客轮翻沉事件特别报道
   第A03版:长江客轮翻沉事件特别报道
   第A04版:时政新闻
   第A05版:民生速递
   第A06版:时政·要闻
   第A07版:评论/随笔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上海新闻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互动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新民资讯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文体新闻
   第A19版:广告
   第A20版:娱乐/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2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3版:财经新闻
   第A24版:健康+/新民健康
   第A25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A26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A27版:夜光杯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阅读/连载
   第A30版:新民旅游
   第A31版:新民旅游/出行优荐
   第A32版:出行优荐/新民旅游
   第B01版:旅游资讯
   第B02版:旅游资讯
   第B03版:旅游资讯
   第B04版:旅游资讯
   第B05版:旅游资讯
   第B06版:旅游资讯
   第B07版:旅游资讯
   第B08版:旅游资讯
   第B09版:旅游资讯
   第B10版:旅游资讯
   第B11版:旅游资讯
   第B12版:旅游资讯
   第B13版:旅游资讯
   第B14版:旅游资讯
   第B15版:旅游资讯
   第B16版:旅游资讯
   第B17版:旅游资讯
   第B18版:旅游资讯
   第B19版:旅游资讯
   第B20版:旅游资讯
中韩签自贸协定 老百姓得啥实惠
自贸协定已带来诸多“红利”
不否认相互竞争 但合作机会更大
新民晚报民生速递A05不否认相互竞争 但合作机会更大 2015-06-02 2 2015年06月0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