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7: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06月02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权威声音
孩子属于家庭,也属于国家
张震
  在不少家长看来,打孩子是自家的事,和别人没有关系。一些家长暴打孩子的极端事件也不时出现在媒体上。从今年开始,任何人都有权对打孩子的家长“说不”。根据去年底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民政部发布的《关于依法处理监护人侵害未成年人权益行为若干问题的意见》,对于监护侵害行为,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权劝阻、制止或者举报。

  传统观念认为,“孩子不打不成器”。然而,在现代社会,对孩子实施家暴行为是对儿童受保护权的侵害。其次,打孩子与“儿童本位主义”相悖。现代法律认为,儿童不再是家庭或家长的依附品。宪法上确认公民的人格尊严,每个儿童,从呱呱坠地起就拥有独立人格,法律上要确认和保护其主体性权利。传统观念认为打孩子是自家私事,是对孩子独立主体地位的漠视。最后,打孩子也有损儿童最大利益原则。

  制度背后,体现的是未成年人保护的国家责任。这一责任观念将儿童视为国家未来的资产和人类资源,主张政府积极主动介入儿童的照顾与教育,以促进其健康发展。其核心在于,在必要条件下,公权力介入是保护儿童权利的必要手段。任由家庭自行处理内部事务,在有些情况下只会让父权独大而牺牲儿童权利。

  孩子是家庭的,也是国家的,因此,需要平衡国家与父母在未成年人保护上的责任分配,平衡未成年人保护中的私权与公权关系。如此,才能真正建立维护我国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法治化、立体化、动态化、实效化的制度。

  (张震  刊今日人民日报  本报有删节)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长江客轮翻沉事件特别报道
   第A03版:长江客轮翻沉事件特别报道
   第A04版:时政新闻
   第A05版:民生速递
   第A06版:时政·要闻
   第A07版:评论/随笔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上海新闻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互动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新民资讯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文体新闻
   第A19版:广告
   第A20版:娱乐/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2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3版:财经新闻
   第A24版:健康+/新民健康
   第A25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A26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A27版:夜光杯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阅读/连载
   第A30版:新民旅游
   第A31版:新民旅游/出行优荐
   第A32版:出行优荐/新民旅游
   第B01版:旅游资讯
   第B02版:旅游资讯
   第B03版:旅游资讯
   第B04版:旅游资讯
   第B05版:旅游资讯
   第B06版:旅游资讯
   第B07版:旅游资讯
   第B08版:旅游资讯
   第B09版:旅游资讯
   第B10版:旅游资讯
   第B11版:旅游资讯
   第B12版:旅游资讯
   第B13版:旅游资讯
   第B14版:旅游资讯
   第B15版:旅游资讯
   第B16版:旅游资讯
   第B17版:旅游资讯
   第B18版:旅游资讯
   第B19版:旅游资讯
   第B20版:旅游资讯
活出真我何须等到辞职后
但愿处处是朝阳
孩子属于家庭,也属于国家
超级代言人
“六一爸爸”
“儿童节家长放假”要研究多久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7孩子属于家庭,也属于国家 2015-06-02 2 2015年06月0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