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06月11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新语
小龙虾的名利场
马 丹
  马 丹

  说小龙虾是夏天“黑暗料理界”的绝对王者,我觉得是一点都不为过的。尤其是,黄梅天欲拒还休、要来不来的闷热夏夜里,如果能坐在路边甩开膀子大快朵颐,再佐以一瓶冰啤,那根本就顾不上满手汁水,也顾不上淑女形象,放任自己沉沦在小龙虾的十三香美妙秘境里。就如一位前辈的精妙点评所言:吃小龙虾热闹,有气势,那个排场的魅力,甚至要超过滋味本身。从这个意义说,其他河虾海虾就不能比了。

  有意思的是,如今红到发紫的小龙虾,也是几经沉浮才从臭水沟里一步步爬到现今的地位。不过,即使有了科学研究替它背书正名,证明现在的它其实是“洁身自好”的,但曾经生活在污水中的黑历史,仍然一次次被翻出来。仿佛,在看一部以小龙虾为主角的“名利场”故事。

  可是,这一切,都挡不住小龙虾的当红运势。以前,江南一带是不大看得上小龙虾的,嫌脏。大闸蟹才是上台面的。但现在,据说,光是上海人每年就可以消耗掉1.5万吨小龙虾,相当于至少3亿多只。乖乖,也难怪连互联网大佬都瞄上了小龙虾,“互联网+”的生鲜直送业务悄然推出。最近特别红火的畅销书作家张先生也和一票好友干起了卖小龙虾的事业。

  小龙虾的名利场里,我不仅看到了一个屌丝逆袭的故事,更仿佛看到了人们对“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宽容。上世纪80年代,人们还在瞧不起“个体户”,认为在民营企业上班是个丢脸的事。到了现今,90后据说都已成为继70后、80后之后的一个创业新团体,有35%的人在18至22岁期间就开始尝试第一次创业,卖小龙虾的、送外卖的都做得风生水起。

  其实,我觉得这样挺好,小龙虾估计也觉得挺欣慰。就像小龙虾这样“出身卑微”的被宽容以待,创新创业,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滋养,也需要包容的态度和对创新失败的宽容气氛。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时政新闻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广告
   第A07版:民生速递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上海新闻
   第A12版:上海新闻
   第A13版:社会新闻
   第A14版:读者之声
   第A15版:互动
   第A16版:新民资讯
   第A17版:中国新闻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国际新闻
   第A20版: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2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23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4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5版:市场之窗/资讯
   第A26版:财经新闻
   第A27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大购网专版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广告
   第B01版:新民环球
   第B02版:论坛/新民环球
   第B03版:新民环球/聚焦
   第B04版:教育·人物/新民环球
   第B05版:好吃周刊
   第B06版:饕餮四海/好吃周刊
   第B07版:好吃周刊/我家厨房
   第B08版:美食大观/好吃周刊
   第B09版:新民楼市
   第B10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11版:广告
   第B12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13版:新民楼市/广告
   第B14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15版:新民楼市/地产资讯
   第B16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黄牛因何能探囊豪取5000沪牌
坚硬和柔软
小龙虾的名利场
要“中国好邻居”,更要危房预警
手机焦虑症
网络文学与“茅盾文学奖”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5小龙虾的名利场 2015-06-11 2 2015年06月1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