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步入晚景的长者,大多经历过战争、政治运动、上山下乡、离职下岗等颠簸,未能攒够颐养天年的资金,却要开始为病痛买单。高龄化、失能失智、独居和纯老家庭日益增多,周围时常可见有人为年迈体衰或猝然跌倒的老人寻求托管和救助场所,到处托关系,费尽心机。如同孩子入托是“拼爹”,而今老人安置要“拼儿女”,社会资源缺乏合理配置引发的焦虑正在加剧扩散。
一、“医养结合”打通壁垒
上海是我国最早进入老年社会的城市,户籍人口中60岁以上已达400万,平均寿命超过82岁,但长寿不等于健康。绝大部分老人生命的最后几年会与病痛为伍。将养老政策聚焦于“医养结合”,可谓抓住了最突出的矛盾。
公立机构和老年护理院因收费较低,部分费用可进医保,是很多家庭的首选。而不少社会养老院环境虽好,却因价格偏高、缺医少药等短板有较高空置率。政府的组织优势如何与市场力量相得益彰,既实现“保基本、兜底线”的政府职能,又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在实践中做起来并不容易。
老年照护到底有多少需求,解决问题需要如何配置?摸清情况,存储信息,建立数据库,是理清账单的第一步。上海民政2012年就展开了老年照护需求评估,卫生和医保方面也有65岁以上免费体检、高龄老人护理计划等,“医养结合”目标提出后,政府致力打通民政和卫生之间的壁垒,制定统一申请和评估标准。在居家养老、高龄居家医疗护理、机构养老、老年护理院之间实行梯度化服务和有序转介。让公共产品和补贴政策,真正施惠于低收入和困难群体。
二、评估申请“一键到位”
今年3月,市政府决定在徐汇区率先试点老年照护需求统一评估,第一轮在湖南、天平、康健、枫林和斜土5个街道展开。申请对象为参加本市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具有本市户籍居住在试点街道低收入的高龄老人、纯老、独居家庭。截至5月底,共有806人提出申请。居委会干部陪同评估员和家庭医生对申请人逐个登门造访,评估表以生活自理能力、认知能力、情绪行为、视觉等为主要参数,选项打勾记录后,交由信息平台生成一至六级的终评结果。经评审,符合享用政府补贴标准的有410余人。
评估结果为五级、六级者,可优先安排入住老年护理院或养老机构。为此,参与评估的街道卫生中心的老年护理院每家设法腾出3张床位,12名通过评审的申请人已在公示和轮候中。35位有资格入住公立养老机构的申请人,有5人入住,尚有30人在等候。一些申请人原先不清楚自己的健康等级,对于补贴服务也各有想法。如有些高龄老人被评为重度,需入住养老或护理机构,但他们不愿离开熟悉的社区和家庭环境,就可以享受每周5小时的高龄老人居家医疗护理服务,如助老员上门帮助翻身、助浴,打扫卫生和洗衣等家政服务,或请医护人员上门更换鼻饲管和导尿管等医疗护理服务,服务费用可纳入医保支付范围。80周岁以上经评估为三级、四级中度者,也可申请享受每周2小时上门服务。
三、“福利红包”补贴跟人
统一评估带来的另一个变化,是受惠老人和家庭可有更多选择。被评审为中度和重度的老人,每月可得“福利红包”680元至1000元,以抵扣照护费用。本次护理补贴将跟着老人走,如本人或子女愿意多支付一些费用,可选择入住条件更好的社会养老机构,福利补贴可随之予以交付。从贴补公立机构转为贴补到人,对调动社会资源将起到积极作用。公立机构也可由此展开成本定价,使服务价格渐趋合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供需关系。
信息化是新时期养老工作的有力抓手,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工作是良好的起步,据悉,不久将在全市展开。建立本市老人健康和需求数据库,是政府完善服务机制,科学掌控公共支出,合理调配各方资源的基础性工作。唯有基础扎实,才能使老人乐养天年,使年轻人奋斗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