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制安检保障安全
本市轨交闸机前,都设有安检通道,但目前,申城的轨交安检差不多相当于一个“稻草人”。乘客带着大包小包马不停蹄地通过安检,工作人员只在一旁文质彬彬地说“请安检,请安检”,但真正能停下脚步,自觉把包放上安检传送带的乘客,为数不多。
市人大代表陆盘山说,轨交安检呈现出一种怪现象——守规则的似乎很另类,不守规则却成了多数常态。但是,安检真的可有可无吗?绝非如此。
申城轨交设置安检环节,始于2010年上海世博会。2011年至2012年,全市轨交站共安检物品8.67亿包次,收缴各类违禁物品10万多件,其中,汽油、油漆等易燃液体2000多升,管制刀具、仿真枪4000多件。
有乘客认为,自己不是坏人,没带危险品,为啥要耗费时间安检。对此,市人大代表霍达山认为,缺乏安全意识,就是最大的不安全。
事实上,城市规模越大,流动人口越多,交通越发达,潜在的城市不安全因素也就越复杂。一旦危险物品流入轨道交通,可能造成的危害要远远大于花费几分钟安检所付出的代价。要真正维护轨交安全,乘客应当树立自觉安检的意识,目前轨交安检的“随意状态”必须终止。
来自申通公司的信息显示,目前,全市轨交车站共设立了500多个安检点,为查堵危险品、消除安全隐患,提升乘客安全感,起到了一定作用。今后,依照《上海市轨道交通管理条例》,轨道交通企业要按照有关标准和操作规范,设置安全检查设施,并有权对乘客携带的物品进行安全检查,乘客应当予以配合;对安全检查中发现的携带危险物品的人员,轨道交通企业应当拒绝其进站、乘车;不听劝阻,坚持携带危险物品进站的,轨道交通企业应当立即按照规定采取安全措施,并及时报告公安部门依法处理,“强制安检”要成为保障乘客安全的第一关。
应急演练要常态化
一旦突遇地铁列车停运故障,第一步,乘客要跟着走,领路的是——广播、荧光棒、绿马甲。
“如果这样的情形真的发生了,地铁内的应急志愿者能否像消防员知消防栓在哪里一样,知道荧光棒在哪里?险情真的发生了,每个环节该怎么处置,整个流程该如何设置,是否都能有所准备?”市人大代表黄晨非常关注“应急常态化”。
地铁方面表示,目前地铁内的应急柜在指定地点,一旦事故发生,地铁内训练有素的工作人员可以马上进入状态,广播响起,绿马甲上身,荧光棒上手。
“演练越逼真,效果越好,可能的损失才能降到最小最低。”市人大代表许丽萍说。
本报记者 姚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