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百姓是如何被这家机构所蒙骗,进而将自己的积蓄投入其中的呢?记者分析如下,普通文物收藏爱好者或可引以为鉴。
编写故事:凡是国宝一定要有“国宝”的故事,是欺骗公众和门外藏家的第一步。为这些来历不明的赝品,编写完整的剧本,无非是突出其流传有序,来历非凡。“故宫里藏有他的另一半”“曾被皇上把玩收藏”“战争流失海外”“次其一等的藏品拍出过天价”都是这些编造的剧本里经常使用的借口。
找到“托儿”:有专家团队助阵,专家团队声势浩大,每一个都是响当当的名头,而这些名头有的是空壳公司,有的是海外注册的协会,大都有名无实。在一些展品的开幕仪式上,以品鉴名义邀请当地领导、企业家、社会名流、影视明星前来捧场社交,为其赝品的身份助威打气。
利益许诺:利用普通爱好者的收藏心态,“捡漏”其赝品,或以像炎黄文交所那样,以各类文化艺术品权益拆分和类证券化运作,诓骗消费者。
借力媒体:召开新闻发布会,蒙骗记者,在媒体上以各种手段为其赝品曝光。然后拿着媒体报道作为权威佐证,进一步欺骗更广泛的公众。
打击权威:如果有正义媒体、博物馆人士、专家发声质疑,就群起而攻击,压制其发出声音,进而扰乱视听,颠倒是非。
公关策划:手段花样百出。在非正规拍卖上拍出天价,欺骗消费者;人为制造藏品丢失、进水、火烧等意外事件,虚报高额的经济损失;向政府申办民间收藏博物馆,为赝品洗白;向有一定知名度的单位捐赠,哄骗其入藏。
本报记者 乐梦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