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6月1日起,上海首部地方标准《公共游泳场所卫生管理规范》实施,相关部门将加大对游泳场所的监督检查。就往年情况来看,上海的泳池水质总体优良,但部分高档会所酒店的泳池水质却不尽如人意。
高档泳池 水质未必好
“很多市民认为,高档会所和酒店的泳池人少、环境雅,所以水也干净,事实上这是一个误区。”日前,记者走访上海市游泳协会,秘书长诸达乐开门见山地说,相比一些人流量较大的公共游泳池,一些高档会所酒店泳池反而存在容易让人忽略的隐患,个别泳池的水质清澈看起来只是假象。
诸达乐说,高档会所和酒店往往采用会员制,人数比公共游泳池少,从泳客的感官上来说,泳池装修环境“高大上”,而人少又意味着安静干净,所以一些在意生活质量的市民不惜花费重金办卡,有的甚至投入上万元的年费。
因夏季是游泳高峰期,卫监部门会对每家泳池每月不定期抽检。从去年公布的5期“黑榜”来看,上榜的不乏一些知名的会所和酒店, 如一兆韦德部分分店、美兰湖皇冠假日酒店等。同样情况也出现在一些高档小区的会所泳池,如碧云花园的美格菲健身中心等。
高档场所的泳池问题集中在余氯、尿素、细菌总数等指标超标、救生员无健康证或未按规定开启过滤装置等。
主要原因 管理不到位
为什么越是高档的场所,泳池“得分”越让人跌眼镜呢?据了解,管理不到位是主要原因。一些高档酒店和会所往往把管理的重点放在客房、餐饮、娱乐等方面,对泳池这样的附属设施管理有所松懈。
“以酒店为例,管理层级多,分管泳池的很可能只是一个外行。”市泳联工作人员表示,他们每年都会对公共游泳场所的管理者组织培训,但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某五星级酒店竟曾“打发”一个即将退休的“老同志”来听讲座。“老同志”坦言,他对水处理知之甚少,只是因为其他人没空,他闲着,经理就派来了。
此外,这些高档场所在建造时注重环境,造泳池只是“为了给酒店加分”,所以在运行时会出现“偷工减料”情况,比如不按规定补水过滤、为了恒温而紧闭门窗或少开排气扇等,水处理的目的甚至就是应付检查,而在后期的设备改建上又会遇到场地和成本的诸多限制。
水质投诉 占比例最高
去年,卫监部门在全市抽检统计发现,指标全部合格的泳池占81.4%。全覆盖监督检查的698家泳池中,存在问题的为132户次,行政处罚100户次,其中警告87户次,罚款66户次,罚款金额20.7万元。在受理的236件市民举报投诉中,水质投诉占各项投诉的第一位,市民反映最多的问题为水浑浊、游泳后皮肤瘙痒、眼睛红等。
尽管大部分泳池的水质情况优良,但仍有“瑕疵”需整改,如有市民反映,“泳池还没关门呢,浸脚池里的消毒液就没了”;还有市民反映,泳池浅水区周末人数“爆棚”,“一回头就看到几张人脸……”而在一些酒店和会所内,明明强制要求安装的各项设备,结果因采购程序要层层审批,几个月过去仍然没有到位。
专家解读 新规更严格
《公共游泳场所卫生管理规范》的出台,新增或更改了部分指标。这也引起了市民的质疑:余氯指标放宽,是否为了“帮助”不合格的泳池跻身合格队伍?每日补水是否意味着泳池可以不换水?对此,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宋伟民进行了简单解读,他说,新标准更科学,也更加严格。
宋教授指出,余氯原先标准是0.3-0.5数值范围,现在上限放宽到1.0。“这是从保障人体健康角度出发的。氯少,消毒效果不好,细菌大量繁殖,可能导致红眼等疾病传播,而新标准参考了国际上普遍认可的数值,也更符合实际情况。”
“原先使用的国标对浑浊度要求低,只需要低于5NTU即可,现在将此标准调整到1NTU。”宋教授说,浑浊度5NTU意味着肉眼看水已经非常脏了,这样还被评定为“合格”显然是不合理的,1NTU就接近国际标准。
此外,新标准规定,泳池每日每人次新水补充量不少于30L。因尿素历来是游泳池池水各项检测指标中合格率较低的一项,如果不及时补充新水很容易尿素超标,导致疾病传播。降低尿素含量的有效办法就是补充新水,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因泳池无法常换水导致水质变差的问题。
眼下进入游泳旺季,新规也已实施一月有余,市卫监部门将加强对游泳场所的监督检查并及时公布。市民若发现卫生问题,也可拨打962223投诉。 本报记者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