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被邀对某地创业者受助资金使用进行评估。评估过程令我大开眼界,大饱眼福,大受鼓舞。比如创业者C君有了这笔3万元的政府补贴,立即使他研制急需的“鱼铒”分析仪到位,立即让他的研制有了技术的支撑,立即让他的产品在市场上有了些许“涟漪”。对政府“雪中送炭”,对政府真情“投入”,C君感激之情洋溢于字里行间。A君更幸运,项目有政府资助,又被“天使”看中。他说,赶上这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如同插上翅膀,没有理由不腾飞了。
当然,报告中也发现某些资金的“用途”,有商榷之处。比如H女把钱花在了“考察”上;D君用来请“专家”完善“商业策划书”;W君用来“自我”培训……补贴资金用于何处,创业者有选择权。当然要用在刀口上,但如何让钱效应更大化,还是有许多讲究的。
说到资金扶持,老一辈创业者,让我们既羡慕又感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就创业的个体户Y君说,当年他是厂里技术员,每年技术革新都可从公司从局里拿回奖状,那时只想当个技术科科长,但辛苦十几年还排不上号,于是赌气辞职。从虬江路淘来台虎钳、冲压机,向居委借了废弃棚棚还必须马上付清房租。要问原始资金哪里来?告诉你,是瞒着老婆到医院献了200CC血换来的。也算是第一代创业者的S说,从小喜欢涂装画画的她,当年选择做贺卡生意,是兴趣支撑。为了节约几角钱,她乘“11路”一天跑几十家企业不稀奇。当年为了筹集两百元的一笔钱,她还忍痛卖掉了结婚戒指。Z君说他的原始资金是通过“标会”筹集,联络了几个同学,甚至同学的父母一共12人,每人出10元,让Z君先急用,随后轮流享用。当初这种行为属于犯法的,只能暗地里搞。Z君说,公司发展到今天,当时的“标会”功不可没。
运气与能力终有分手时。L君说了,当年我们创业尽管“门槛”高,但运气不错,短缺经济时期,只要肯做肯干肯坚持,那么第一桶金随你而来。今天创业的门槛没有了,也不要现缴注册资本了,原始投入虽很低,但创业生存的难度却增大了。比如强化“互联网+”意识,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寻求“互联网+”形式,是市场创新之举,但不能当成“口号”满天飞。某些专家口中的新业态也好,新模式也罢,可以天花乱坠、天马行空,但是否适合具体对象?更难言人人能成功。上海市创业指导志愿团一些专家说得好:创业者没有个性,产品就不可能有特性;如果没有特性,就没有特殊的价值;没有特殊价值,也就不可能拥有相应的市场。确实如此,如果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话,那么,创业就是这种磨难。对这种磨难,创业者除了要有运气,更需要有“能力”来度过。
市场不是单靠“恩施”就壮大的,创业者请珍惜大好时机,学点前辈创业精神,学会融资并把钱用在创业能级提升上。同样,对创业资助资金的使用,也需要完善规矩,把有限的资金重点放在创新创造、转型发展、提升产业价值链上,让创业者让市场让社会共赢多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