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民生调查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07月05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海归创业:遇上了最好的时代?
鲁哲
图 CFP
  远渡重洋去留学,学成后在海外就职并站稳脚跟,这曾是不少人理想的职业发展路径。但时代在改变,越来越多的中国留学生选择归国。正全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上海,究竟是不是海归们创业的好地方?

  有人说“创业遇上了最好的时代”,有人被一些看似鸡毛蒜皮的琐事折腾得不胜其烦……海归们具有国际参照系的真实评价,或许能对上海当前的创新创业环境建设有所启发。

  留学人员在沪创办4800多家企业

  经营产业集中在高科技领域

  记者近日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外国专家与留学人员工作处了解到,在上海工作和创业的留学人员已达12万多人,留学人员创办企业总数达4800多家,创业数量以年均100多家的速度增长。

  目前,本市已有张江、嘉定、漕河泾、科技创业、虹桥临空、莘闵、徐汇、宝山、杨浦、普陀、南汇11家留学人员创业园,初步形成了良好的空间布局。留学归国人员在沪创办的企业,一半以上在留学人员创业园中,注册资金超过7亿美元,并且大部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业领域主要分布在高科技领域,如信息技术、计算机、软件,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等。留学人员创业数量以年均100多家的速度增长。

  11家园区依据自身优势产业形成了各自的特色:

  ● 张江园区的生物医药、信息技术;

  ● 嘉定园区的汽车及关键零部件、光机电;漕河泾园区的航天航空、环保;

  ● 莘闵园区的电子信息、新材料;

  ● 虹桥临空的现代商贸业、航空及物流业;

  ● 杨浦园区的现代设计、科技金融、教育服务业;

  ● 徐汇园区的电子商务、金融服务业;

  ● 南汇园区的医疗服务、器械制造。

  留学人员创业园内涌现出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如展讯通信、新傲科技、微创医疗等公司曾获得过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奖励。其他许多科技企业也都拥有自身核心技术,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

  近年来,上海不断完善政策,大力吸引和扶持留学人员来沪创业。

  ● 为留学人员企业提供政策优惠。

  ● 为留学人员创业提供“一门式”服务。

  ● 组织留学人员参加国家人社部“中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启动支持计划”申报工作。

  ● 运用“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平台支持创业企业,11年来,已累计资助2787人,资助总金额近4.8亿元,对入选的创业项目每个给予20万元的资金支持。

  ● 注重市区联动,鼓励区级财政和社会资金对留学人员企业支持。

  本报记者 鲁哲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读者之声
   第A04版:民生调查
   第A05版:民生调查
   第A06版:目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中国新闻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文体汇
   第A12版:跨界/文体汇
   第A13版:文体汇/动态
   第A14版:聚焦/文体汇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新民资讯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都市专栏/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记忆
   第B08版:专版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第B10版:快乐作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珍档
   第B12版:纪实/星期天夜光杯
   第C01版:金色池塘
   第C02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C03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C04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海归创业:遇上了最好的时代?
一项原创技术的“漂流记”
“从0到1”的原创何其稀缺
理想的创业是英雄不问出处
海归创业不应有“特权”
创新创业 生态体系 尚未完善
新民晚报民生调查A04海归创业:遇上了最好的时代? 2015-07-05 2 2015年07月05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