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从北京回浙江老家探亲,必经杭州,但每次都来去匆匆,犹如“驿站”作短暂逗留。这次来杭城,我想见一见25年来一直惦记着、但从未见过面的老师。
上世纪八十年代,学习硬笔书法的热潮在全国悄然兴起,我抱着个人兴趣,先后参加全国第二届硬笔书法大赛、上海“文明杯”全国硬笔书法大赛,分别获二等、三等奖。欣喜之余,我把创作作品投寄给《中国钢笔书法》杂志。出乎意料,该刊1988年第一期刊登了我的作品,同时配发五百余字的评论文章,主评教师是骆恒光。从此,我记住了骆老师。那时我不懂书法,只记得小时候父亲的嘱咐“读书先要把字写好,写端正”,并没有作为艺术来追求。骆老师的“评析”,激发了我对书法艺术的极大兴趣。从那时起,我开始关注骆老师的作品和书论文章,知道他是专门从事美术、书法研究编辑工作的。我曾托友人打探过骆老师,但未取得联系。工作之余,我把精力投向毛笔书法,这时,我多么渴望能得到骆老师的指教啊!正值此时,我结识了浙江省文联书记柳国平,他是部队转业干部,为人热情豪爽,经一番周折,帮我打听到了骆老师的住址及联系方式。
一天,我带着书稿,到西湖名苑小区拜访了骆老师。在骆老师幽静典雅的创作室里,我们聊了起来。骆老师年逾古稀,精神矍铄。谈到20多年前为我点评作品的事,他记忆犹新,相逢是首歌,今天一见如故。他对我至今还保留当年的刊物及相关文章感到惊喜,便把近期出版的多种书画作品集题签赠我。我对他表达了深深的敬意和感恩之情。正是通过当年参赛和骆老师的激励,我才喜欢上了书法艺术。我把近期创作的书法作品及书稿请骆老师指教。骆老师初步浏览了一下,认为有军人特有的气质,也指出了不足,并对书稿提出了修改意见。他风趣地说,“那时只知道你的钢笔字,不知道你的毛笔书法,更不知道你的身世,是经过怎样的努力,有过怎样的故事。”说罢,便把书稿留下了。我回北京不久,骆老师寄来了由他撰写的两千余字的文章,对我的作品作了详细评价,并再次激励我:“以坚忍不拔的进取精神,定能取得更加喜人的成绩,将拭目以待。”骆老师的这篇文章成为我作品集的《序》。
认识骆老师是我的幸运。他点燃了我追求书法艺术的激情,才有了这段书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