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一天上午,去含山县陶厂镇办事。时间尚早,当地同事老陈请我吃早点,说他年轻时候在这里打过工,对这里早点的印象特好。
我跟着老陈找到了镇里的南关口。“南关口”三个黑色的篆体字镶在墙头,颇具古韵。墙门里,是一条水门汀街路,两旁都是一到二门面的商铺。此时,街上行人不多,显得清静。我们走着,在一家点心铺前闻到了香味,禁不住抬脚跨入。铺子一边是店主打理的工场,另一边则是安排客人吃的场所,放着木凳木桌。老陈点了煎角、干丝和面皮,见我们算计着份数,店主说你俩点这么些够了,再多吃不完的。店主是夫妻两人,男的掌勺,女的做下手,很快,三样早点摆上了桌。
煎角,类似于我们上海的锅贴,浇了油蒸出来的。不同之处,是底上还黏着一层金黄色的蛋饼。夹起一只鼓鼓的煎角,蛋皮就软软地垂下,闻着香,煎角底层软而不硬,我一口气连吃了好几个。老陈说你别光吃煎角,也尝尝干丝。他说干丝当然是扬州的有名。清朝李鸿章把盐埠弄到含山运漕后,兴旺了一方经济,扬州干丝随之引进,并影响了方圆几十里。从陶厂干丝制作手艺来看,白色的汤汁、嫩滑的肉丝以及不坚不烂的黑木耳,赢得了当地人的口碑。老陈有文化,懂历史,知典故,经他一介绍,我对填肚子的食物一下子产生了不一样的感觉,觉得蕴含文化的美食得细细品味。
面皮盆里的肉丝虽不如干丝盆里的多,但其他东西不少,香菇、鸡毛菜、灯笼辣椒块等在盆里相交,面皮上又淋了酱油,泛着一层红润色泽,整个盆子看起来无比鲜艳,一条条的面皮都有嚼劲。
既然吃得开心,就与店主聊了起来。店主说,从前,这条小街上人来人往的。现在年轻人出去打工,小孩子大多到县城去念书,留下些老人和婴幼儿,只有逢年过节了,才又热闹,生意跟着上去,好在房子是自家的,压力不大。店主环视着店铺,听我们夸好,有点自豪了,口吻坚决地说肉要新鲜,煎角的皮子,都是自己手工一张张擀出来的。
店铺里,架在炉子上的大水壶吱吱响着,不停地往屋檐上冒着水蒸气。店铺外,依然清静,出南关口,我与老陈,相约再来尝尝陶厂早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