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猫又逃出去玩耍了,从书桌前的窗那个忘记合的缝。
我气得发抖,它明明该是一只宅宠。
窗外连着斜顶屋顶,闭着眼睛都知道它会飞檐走壁、翻越屋脊,在楼顶上找个最惬意的位置看鸟、吹风、发呆、打滚。
虽然不纯,但它是大半只加菲,不是应该和它的“亲戚”一样吃得圆滚滚的,把自己舔得干净美丽,赖沙发躺人腿慵懒柔情得不得了吗?可它却是一只可以抓住每个我回头浇花、转身晾衣、偶然纱窗弹开的时机离家出走的保持体型的猫咪。
“向往自由是天性,为什么不能接受呢?”家庭成员因“猫的自由”产生了意见分歧,一方认为尊重本性任由去留大家轻松,一方认为影响家庭卫生健康忍无可忍。我显然是后者,一想起它曾经送给我的礼物(壁虎、耗子)就毛骨悚然,再联想到最近朋友家的猫猫狗狗带了一身跳蚤把全家人咬得跳脚,我整个人都痒了……
其实它会自己回来,而且每次回来都知道“有错在先”,要么撒娇打滚,要么自动躲到只有它才进得去的角落假装反省。这些举动让我产生了“它很聪明”的错觉,于是从苦口婆心劝说、破口大骂恐吓到出手惩戒都尝试过了,结果发现它芝麻大的脑容量没办法“长记性”,一有机会必定“越狱”。
80后作家顾湘写了一本小书叫《好小猫》,她说每只小猫都有灵魂,小猫就是真善美。作者很爱她的小猫,她写古人乞猫必用聘。陆游写“裹盐迎得小狸奴”;黄香铁写“潮人聘猫,以糖一包”;清人张孟仙也说,猫既用聘,亦可言嫁,收聘礼的猫如养女。
我们的小猫虽不是我主动聘来,却的确是多了一个家庭成员。说起来,养宠物真像养孩子,彼此付出感情,彼此依赖。在小猫身上,我看到了自己可怕的控制欲和占有欲,找到了爱心和责任心,也看到了它的独立、叛逆和不离不弃。尽管因为逃家,它有时会挨一顿咆哮或“吃一顿竹笋炒肉”,但它依然会继续逃跑,也依然会每天第一个在门口等我回家。
小猫似乎时时刻刻在用一种若即若离的方式考验我也告诉我,什么是家人之间的相处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