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随着上海大剧院大剧场中掌声响起,灯光落下,原创芭蕾舞剧《长恨歌》的首轮演出落下帷幕。然而,围绕这部舞剧的争论却远远未止——如何用现代芭蕾来讲好中国传统故事?怎样的改编才能让西方和中国观众都能接受?
舞段精彩 舞美有限
《长恨歌》的舞蹈编排让不少专家叫好。光影交叠中,舞者的身体随着丰富的音乐起伏流动,有很多跪、拜、蹦跳的动作,然后骤停,仿佛电影快慢镜头交织。演员用不同的舞步与手势,来展现角色的不同心理状态,激烈的冲突、缓慢的移动,仿佛都可以随时定格,让时间静止。表现战争、宫廷的群舞,含有典型的中国元素,气势恢宏;而表现李杨分离的双人舞,黑暗悲伤,让人在迷醉中感受到压抑,巴望着逃离。
相对而言,舞剧的舞美受到了较大争议。为了制造出古今穿越效果,演出舞台上,左右两侧幕布被撤下,巨大灯架赫然映入眼帘。舞台背景也十分简单,这和观众心中的盛唐相距甚远。舞蹈评论家蓝凡认为,《长恨歌》虽然请来了中国的文学顾问,但主创班底是老外,对李、杨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缺乏理解。舞美的简化是编导砍断朝代兴亡、把故事集中在李、杨爱情上所带来的必然缺陷。
西方视角 东方故事
在《长恨歌》的舞剧说明书扉页,用英语写着“当代(contemporary)芭蕾”而非“现代(modern)芭蕾”。从概念上来说,当代芭蕾比现代芭蕾更宽泛,除了多元、开放的芭蕾舞蹈语言外,对舞剧的情节设定也更加自由。故事集中在唐明皇、杨贵妃、高力士、安禄山、陈玄礼以及月宫仙子等6个主要角色身上。其中,月宫仙子如整部舞剧的中心线索般贯穿整剧,见证这段“爱恨情仇”。这或许源于帕特里克本身的想象——他觉得杨贵妃是被贬落凡俗的月宫嫡仙,最终还是要回到原点。
蓝凡告诉记者,或许是编导帕特里克考虑到中国观众的接受度,所以并没有完全摈弃《长恨歌》的情节性。但他弱化了两人身份上的悬殊,从人性的角度,强调了人物的情感瞬间和情绪表达。“这部舞剧用西方人熟悉的艺术样式,表现了中国的传统故事内容,相比让我们自己来改编,更容易为西方人所接受。”蓝凡认为,《长恨歌》的合作模式无形中扩大了中国内容的传播途径,为今后的舞剧创作留下很好的借鉴。
弱化历史 引发争议
帕特里克表示,观众可以把芭蕾舞剧《长恨歌》看作李先生和杨小姐的爱情。这样的故事对于西方观众来说,是两个有过丰富人生经历的人,以更大的热情去拥抱爱情的经历。但对于了解历史背景和政治元素的中国观众而言,要品味这份拆离出的爱情,或许有些强人所难。资深媒体人士杨展业认为,对于外国编导来说,难以把握李、杨之间千古爱情绝唱的文化内涵,以及杨贵妃自杀的悲剧性,在舞剧的叙事层面和精神层面都做得不够。
如何改编 各方探讨
专家认为,当代芭蕾最难的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解读和改编,很容易把引人眼球的仇恨、权利、争斗当成故事外显的主题,而忽略了其中的普世价值、人文关怀。观众“方圳海_临云居士”提出,当代芭蕾的核心,是以情绪、抽象、行云流水和不确定为内涵的现代舞,不擅长把握十分具象的叙事类故事。“一定要做,很容易被人认为东拼西凑,不容易发挥出其捉摸不定、变化多端的优势。”他建议,《长恨歌》除了走新古典的道路外,还可以尝试做纯做精现代舞,“把抽象的东西提炼出来,用现代舞独到的舞蹈语言,反馈给观众意想不到的体验。”对于中国观众来说,或许应该尝试着以更开放的心态去接受芭蕾艺术。本报记者 张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