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佐·皮亚诺展览在周末需要排队2个小时,弗莱德曼的街头博物馆目前参与艺术家(普通人)已达400人,是“参展”人数最多的微型展览。许多上海观众反映,围绕优秀设计师的建筑设计展,奇思妙想技惊四座;有些设计的理念新颖超前,人有所悟。
建筑的本质是人类建造以供居住和活动的生活场所,实用性是建筑的首要功能;只是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物质技术的进步,建筑越来越具有审美价值。今年至今,三场建筑设计展在上海当代艺术馆三箭齐发:“渐渐件件——伦佐·皮亚诺 建筑工作室”“移动建筑——尤纳·弗莱德曼”以及目前正在举办中的“新世代英伦创造:走进赫斯维克工作室”。
三位建筑设计师各自怀有天才的设计理念,展馆遵循展览特性,为大师们的作品量身定制出展陈空间和展陈方式,而不是挂出效果图或项目书。
“渐渐件件——伦佐·皮亚诺建筑工作室” 是伦佐·皮亚诺在中国大陆的首个回顾展,曾经设计出蓬皮杜艺术中心的皮亚诺,探讨了材料、结构、氛围和使用者的关系,展示了这位建筑大师超越传统,无限接近诗的精准和自由的不懈历程。“移动建筑——尤纳·弗莱德曼”则拆掉美术馆与公众的门槛,在空想建筑师所构想的街头博物馆里接纳普通人的艺术作品。他探讨的即兴在建筑中的可能性,提出建筑师必须向住户学习,使用者决定建筑和城市规划的主张,遥遥领先于这个时代。“走进赫斯维克工作室”展览更是展现了英国在此领域的创新精神,赫斯维克的建筑设计以建筑、城市基础设施、雕塑、设计和战略思维为主,重温美轮美奂的世博英国馆,解谜伦敦奥运火炬点火台。
为什么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要密集地引进国外建筑设计艺术展?馆长龚彦表示,建筑和艺术广义角度不分家,都是一种文化生产。“对城市而言、建筑除了审美和权力象征意义,更是社会形态生活方式居住者心理的综合体现,以建筑之名可以涵盖艺术的多个方面,同时拉近人们与艺术的距离。”
在她看来,建筑展览的秘诀在于尺度(并非简单的展览形式)。一个能有效将真实建筑尺度翻译为展览空间尺度的展览,会捕获观众的眼睛和心灵,它不需要过多的阐释,因为它已经成为某种源自生活的折射。再接下来就是讲故事和剥洋葱的本事了。此外,建筑设计展览也强调与艺术和设计史的并行叙事,三驾马车构成的参照系,不仅帮助观众理解建筑的成因,也会帮助观众展开想象串出自己的故事。
艺术评论人、策展人项丽萍认为,即便是没有专业知识的参观者,也会被建筑艺术品的异想天开和新奇感所吸引。理想的展览还需要配备教育普及活动(讲座、亲子、互动、衍生产品、针对不同人群的出版物等等)。当代艺术的博物馆对建筑设计理念做出持续探索研究表明,当审美与实用结合得更加密切,大众可以通过博物馆这一平台更多地将艺术融入生活。
文/乐梦融 陈若璐
摄影/胡晓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