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多年前,宜兴小姑娘钱秀玲走出国门,就像她那个年代的新青年一样,勇敢而独立;到了晚年,即便一生居住海外,她最爱吃的依然是江南人家最寻常的小馄饨。
“英雄”的光环陪伴了钱秀玲一生,家庭和生活中的“钱夫人”是什么样的?钱秀玲曾孙侄女钱童心向记者讲述了一个更真实更可敬的中国女人。
“她是一个有主见,有追求的人”
记者:作为钱秀玲的孙侄女,你眼中的“钱夫人”是什么样的?
钱童心:钱秀玲是我的太姑婆。在钱家,我们都叫她“细伯伯”,这是宜兴老家的叫法,意思是爷爷的小姑姑。我几乎从小听着她的故事长大。
我们隔了三代,最初的印象也只停留在亲戚对她的英雄事迹描述上。不过我爷爷和钱秀玲保持非常密切的联系,改革开放后,钱秀玲也多次回国,每次都要来我家坐坐,还在爷爷的陪同下游玩北京等地。
记者:家人会用她的事情来激励后代吗?
钱童心:其实在“细伯伯”的事迹被媒体报道前,家里人并不太提起,或许是因为涉及“细伯伯”的堂兄钱卓伦,他是国民党的陆军中将,在那个时代特别敏感。
爷爷一直告诉我,她学习勤奋、有志向、要成为“中国的居里夫人”、22岁就拿到化学博士学位等,在学术方面给我们一些激励,后来钱家也出了很多博士生。
记者:钱秀玲那个年代,选择跨国婚姻,当时家人支持吗?
钱童心:她3岁时,家里就给她订了亲,对方是“细伯伯”父亲朋友的儿子。家里同意她去布鲁塞尔,就是因为当时她的“小未婚夫”也在比利时。但是“细伯伯”见了对方一次之后,就以不喜欢为由拒绝成婚。
当时她父亲大怒,还威胁不再给她寄学费。但倔强的她誓死不妥协,况且当时她已经成功考上了官费生(用庚子赔款资助),并不需要家里的钱,父母只好作罢。说起这一段,她自己还总是有些洋洋得意的。
“并不是只有被文字记录下的,才称为历史”
记者:关于后人对这些事迹的记录以及描述,你是什么看法?
钱童心:我觉得对她生平的记录最完整、最客观的应该是她的孙女塔蒂亚娜为她拍摄的《我的奶奶是英雄吗?》。为了这个纪录片她去过北京、桂林等地,重走了老人的足迹。她提出:我的奶奶是英雄吗?中国人怎样定义英雄?其实,塔蒂亚娜想表达的是,不是只有被文字记录的才是历史,没有被明文记载的珍贵之物,也不应轻易被遗忘,就如钱秀玲事迹背后一些不为人知的东西。
这部纪录片是和比利时国家电视台合拍的,所以还引起过较大反响,后来还在法国电视台播出。
记者:你看过电视剧《盖世太保枪口下的女人》吗?怎么评价?钱秀玲本人怎么看待?
钱童心:作为家人,我们认为不管是书还是电视剧,都没有真实反映历史,书中隐去了很多关键事实,包括钱秀玲的堂兄钱卓伦。钱秀玲对这个作品也不太认可,有一个细节我记得很清楚。她孙女在拍的时候,她在翻《盖世太保枪口下的女人》,翻到一页的时候很开心地指着照片说:“这是我,但名字不是啊,‘金玲’(剧中女主人公的名字)是谁,他们是不是搞错了?”我觉得这个细节很生动,也让人感慨,这样一位老人回忆起自己的过去,应该是希望能被真实记录的。不过她也很释然,只说这都是剧组的权利,过去的事情她也不会在意了。
70年来,这些事迹,有人遗忘,有人铭记
记者:钱秀玲对反法西斯战争持怎样的态度?
钱童心:她一直是和平主义的,所以才会怀着仁慈和同情在战争中尽力救下那些人。战争会让很多平民百姓会受苦,她是最见不得这种的。
记者:你最后一次见钱秀玲是什么时候?
钱童心:2008年我赴欧洲留学期间,在布鲁塞尔最后一次见到老人。当时看到有人来,她很高兴。我记得她穿一身蓝紫色的花衬衫,满头白发梳得很精神,骨瘦如柴却风韵犹存。她冲我微笑,这笑容,是我20年来见过的最温暖的笑容。
我看到房间的黑板提示用法语写着:请带些水果,如果有可能,带些小馄饨,请带一些杂志。房间的桌子上,零星地摆放着她和家人的照片,以及一张她被授予“国家英雄”勋章时同市长的合影,墙上贴着孩子们小时候的照片。我没忍住眼泪,眼前这位风烛残年的老人,曾经是如何在盖世太保的枪口下周旋,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变迁,最终又重新回到人生的起点。
记者:钱秀玲在比利时的亲人眼里是怎样的?
钱童心:在她的孙女塔蒂亚娜眼里,她是家里的“皇太后”“老佛爷”,她对子女严格要求,威信颇高,不过晚年她变得极其温和。后来很多采访过她的人都说,老人讲话永远都会保持微笑,语气平和。
晚年,“细伯伯”爱打太极,练书法,沉浸在自己的一片自在独立的天地。对于过去发生的一些事情,她早已淡忘。叔叔有时会去看他,带着她最爱吃的小馄饨,每次吃小馄饨,她总是很开心。
记者:钱秀玲在比利时的影响力到底有多大?
钱童心:比利时政府一直都很感激钱秀玲。2008年我去养老院看望时,她的桌上还放着很多老照片,其中有两张便是她到市里参加表彰会时与市长的合影。二战胜利后,比利时的庆贺典礼大都会邀请她参加,并作为一个英雄的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而比利时当地的一些中国人会在她生日的时候去看她,因为她和中国大使馆的关系比较密切,毕竟她也是中国人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