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方
注重戏曲生态保护
喜欢动漫的上外日语系学生小章,以日本如何尊重、保护歌舞伎的例子来说明:“戏曲能回归生活,只要注重戏曲生态保护,尤其是给予演员足够的尊重。”
一开始,她只是因为喜欢日本电影中的实力派演员市川染五郎、中村狮童,转而发现他们都是出身日本传统戏剧歌舞伎世家。随后,她了解到歌舞伎在日本,深受国家和民众的尊重与热爱,最高级别的演员,会被封为“国宝”。
“如果延续戏曲中的某某字辈,也会让戏曲演员更加有出身名门的荣誉感。例如市川染五郎这个名号,传到今天已经是第七代。”总之,小章认为,戏曲演员必须得到足够的尊重,才会激发他们最全面的美,带给社会。而以贵价,在小众高端范围内“复苏”戏曲的生活方式,还是可行的。这种生态已经有雏形,要呵护。
反方
时代已一去不复返
上师大中文系的小王同学是上海人,但是上海闲话讲得“勿大来赛”。他以自己的经历说明“戏曲繁荣的时代一去不复返”,所以戏曲融入生活,“不太可能了。” “侬想想看,我沪语也讲不太好,会去听沪剧吗?”
他认为,地方戏曲都有地域性。广东人听粤剧、上海人听沪剧、淮扬人听淮剧,是因为“首先有语言基础,家乡情怀。”现在,大家都讲普通话,所以“以普通话为基础的流行歌曲流行得快”。
中间方
戏曲就在生活中
更多对传统文化没有特别爱好的大学生,认为“戏曲元素会被分解在生活中,整台戏的演出,不一定受欢迎,但是某个唱段、某个图案、某种姿势估计还是会出现在生活里。”例如,融入戏曲唱段的流行歌曲,在卡拉OK里唱出来,显得特别“有腔调”。包括陈升的《北京一夜》、徐佳莹的《身骑白马》、王力宏的《花田错》等。赖声川话剧《暗恋桃花源》里“桃花源”的部分,就有越剧版和歌仔戏版。 首席记者 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