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河北岸,西藏路桥西侧,巍然屹立着一座高6层、长近百米的近代建筑,它就是闻名海内外的四行仓库。
远远望去,四行仓库西墙上那一处处炮弹孔、一个个枪眼点,依稀可见。仿佛,发生在1937年的那场四行仓库保卫战,就在眼前,震天炮声中,“八百壮士”与侵华日军浴血奋战,誓死捍卫美丽家园……
如今,78年过去了,昔日的旧战场已硝烟不再,但是,在四行仓库里建立的抗战纪念馆,却“还原”了当年“昼夜杀敌、感天动地”的战争场景。就让我们走进今天开馆的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去感受1937的“枪林弹雨”。
283家租户如期搬迁
为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中共上海市委于2014年4月下旬专题研究上海纪念抗战70周年活动,特别指出,由市委宣传部牵头协调,对四行仓库八百壮士英勇抗日纪念馆(陈列室)进行改扩建。
四行仓库所在地的闸北区委决定,将纪念地修建纳入苏河湾整体规划建设,以“一个纪念馆、一面墙、一个广场、一组雕塑”(简称“四个一”)的方案规划建设。
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四行仓库抗战纪念地的地域内,原有签约租户达283家,必须将其迁离,才能为纪念馆腾出展览空间。部分商户由于工作和生活圈大多集中于仓库周边,起初并不愿意搬离。闸北区与百联集团共同组成清场工作小组,制定了周密的清场方案。自2014年8月起,工作小组挨家挨户地与商户协商,全力以赴帮助商户做好清场搬迁工作。在各方合力下,所有283家商户,以修建抗战纪念地的大局为重,陆续如期搬离大楼。
保留呈现8个炮弹孔
根据规划,四行仓库将修旧如旧,恢复其作为当年四大银行金融仓库的原有风貌。然而,多少年来,四行仓库历经数次加建、改建,其立面风貌、内部空间格局,同初建成时已大相径庭,壁柱、顶部花饰、清水墙等许多重要建筑特色业已消失殆尽,建筑体量亦发生较大改变。
在闸北区文化局的大力支持下,百联集团配合设计单位,对历史图纸、档案、历史影像资料等做了充分、细致的挖掘与研究,并落实专业机构,对整幢大楼做了较为细致的房屋检测。为了尽可能多地还原四行仓库建筑历史原貌,百联集团主动拆除了1-6层中的后期加建,整体拆除7层加建。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修复完成的“西墙”,共保留呈现了1937年四行保卫战中日军炮击形成的8个主要炮弹孔和430余个枪眼弹点。设计人员通过查找老照片和工部局历史档案,定位炮弹洞口位置,逐层剥除墙体之外的粉刷层,通过6种方式修复弹孔。修复后的西墙“弹痕累累”,无声地诉说着当年的激战历史,被验收四行仓库整体修复项目的上海市城市雕塑委员会专家称誉为“四行仓库项目中最好的雕塑。”
据介绍,自2014年11月至2015年7月,在前后仅9个月的时间内,四行仓库抗战纪念地顺利完成了仓库整体修复、西墙弹洞壁修复、晋元纪念广场建设、绿化建设、周边道路建设和架空线入地等任务。
美联社记者照片“回归”
纪念馆位于四行仓库西侧1至3层,面积约3800平方米。如何在短时间内,在这方天地里讲好“八百壮士”的故事,考验着纪念馆筹建人员的“软实力”。
由于纪念馆前身是百联集团下属企业员工自发组建的民间陈列室,相关展品严重不足,文物、实物缺乏。闸北区委宣传部和区文化局的展品搜集人员,按照先近后远、先易后难、先面后点的征集思路,多方努力搜集。筹备工作人员四上北京,到中国电影资料馆征集1938年拍摄的老电影《八百壮士》,走访《歌八百壮士》歌谱的作曲者夏之秋先生的家属和八百壮士之一王文川的家属等人。还两次参加北京嘉德拍卖行的竞拍,竞拍美联社记者海岚里昂拍摄的有关四行仓库和八百壮士的几组原始照片和胶片。“战火中的四行仓库”和“撤退时的八百壮士”这两组原始照片82张和40张底片,“回归”到了四行仓库。
此外,筹备工作人员两次奔赴众多八百壮士的家乡——湖北省咸宁通城寻求支持与合作。在通城县相关部门的全力支持和壮士家属的配合下,获得了一批非常珍贵的历史资料,包括民国时期通城县参加四行仓库保卫战四十九壮士姓名一览表、通城籍“八百壮士”1980年采访情况汇编等。湖北科技学院已经退休、年逾八旬的丁一教授,无偿捐赠了他毕生研究湖北籍八百壮士的全部相关资料、实物和照片,共计7个档案盒。根据提供的资料进行比对,工作人员整理出了“八百壮士”的最新名单323人和职务、军衔等史料,为制作“八百壮士”英名墙奠定了基础。
民间收藏家俞建国、冯建忠,四行老兵后裔李敏君女士、应云卫导演儿子应大明等,分别向纪念馆捐赠、提供了大量文物实物。纪念馆目前搜集到包括报纸、档案、照片、期刊、书籍在内的文献资料1600余份,相关文物、实物280余件。
经过一年零八个月的筹建,四行仓库抗战纪念地于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这一天正式开放,成为上海乃至全国少有的战争遗址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六大展厅呈三大亮点
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包括序厅、“血鏖淞沪”、“坚守四行”、“孤军抗争”、“不朽丰碑”及尾厅等六个部分。
值得期待的,是展厅里呈现的三大亮点:
■ “一封家书” 纪念馆以中国传统的“家书”为线索,在不同展厅设置了“遗书明志”、“共写遗书”、“投书寄语”三个场景。序厅以一封谢晋元在赴淞沪战场前写给妻子凌维诚的家书开篇,展现了以谢晋元为首的八百壮士在国难当前之际,舍家为国的家国情怀,展现出对抗战必胜的坚定决心。中间的“同写遗书”,通过全体守军共写遗书的悲壮场景,展现了由普通战士转变为抗战英雄集体的人格升华过程。尾厅的“寄语投书”,则通过观众撰写和平寄语、签名投书的参与,最终在对八百壮士家国情怀的深沉感受中,领悟反对战争、珍视和平的重要性。
■ “一条命令链” 工作人员先后找到了88师师长孙元良下达给谢晋元坚守四行的手令、顾祝同在台湾《八百壮士》电影开镜式上对四行保卫战的回忆、一营营长杨瑞符在保卫战后不久写下的回忆录,并参考蒋介石日记,首次还原了由高层决策到谢晋元最终执行这一完整的命令链。
■ “一堵英名墙” 在二楼展区,一堵“八百壮士”英名墙上,镌刻了323名“八百壮士”的姓名、职务和军衔。根据历史记载,坚守四行的“八百壮士”实际人数约在420余人,但长时期以来,除谢晋元、杨瑞符等将领的姓名外,大多数名字并不为人所知。工作人员通过搜索、比对各种书籍,并赴上海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南京)、台湾国史馆、党史馆等地,以及到曾输出过200余名“八百壮士”的湖北省咸宁通城实地考察,整理出目前的这份名单,系首次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