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活到九十九,全靠好牙口”,可见一口好牙关乎生命的质量。在我国,牙缺失已经成为中老年人普遍存在的问题。不少中老年人缺失了几颗牙后并不重视,认为年纪大了掉牙是正常的。殊不知,这样的行为给口腔健康埋下了隐患。据了解,无论多大年龄,牙缺失都对身体有较大损害。
爱牙基金惠及缺牙老人
8月新民健康携手相关机构展开“牙健康关爱援助”系列讲座全城启动!全市范围内征集单颗牙缺失、多颗牙缺失者、全口缺牙顾客及烤瓷牙失败者、活动假牙不适者。届时将邀请原上海九院口腔种植专家现场进行口腔卫生科普宣教,并为读者做口腔健康评估,同时电话预约的读者还有机会与权威种植牙专家面对面交流,前100位读者可享总额50万元爱牙援助基金。
牙缺失困扰老年人生活
正所谓“病从口入”,如果说口腔是人体健康的第一关,那么牙齿就是把守城关的防御关卡。牙齿缺失必然将为身体健康和生活带来多方面的困扰。
牙齿缺失会使咀嚼功能减退,食物无法磨碎,加重胃肠功能负担,长久如此则会导致消化系统紊乱,影响食物消化吸收,严重者会导致其他的疾病。尤其是多颗牙齿缺失后,使咀嚼力量全部集中在剩余牙齿上,增加剩余牙负担,导致邻牙向缺牙空隙内倾斜、移位,不仅影响上下颌的对应关系,还会加速剩余牙齿的松动与脱落。牙缺失数量多了,特别是前牙缺失或全部牙齿缺失时,老人说话既费力又不清楚,影响与别人的沟通。
牙缺失修复 助力老人健康
首先,牙缺失修复能有效恢复牙齿的咀嚼功能。牙缺失严重影响了牙齿的咀嚼功能,及时修复不仅能有效保护剩余牙齿,避免牙齿的脱落,还能及时恢复牙齿的咀嚼功能。其次,牙缺失修复能有效防止牙周病的继续发展,减轻牙槽骨的被吸收程度和其他各种牙周疾病的痛苦。同时还有研究表明,有牙状态下咀嚼时的肌肉运动可以促进脑部活化程度,可减少老年痴呆症发生的几率。
缺牙修复 需根据牙齿情况选择
牙缺失的修复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活动义齿、固定义齿、种植义齿。三种修复方式代表了牙列缺损修复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
最初都以活动义齿为主要修复方式,整个套在牙龈上,但是戴用后存在非常明显的异物感,需要较长的适应过程;长期戴用造成邻牙的损害和牙槽骨的吸收,使得固位力进一步丧失,甚至造成在饮食和交谈过程中义齿脱落的尴尬局面,活动义齿一般3-5年后需要保养。
随后有了固定义齿,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烤瓷牙。主要通过对缺牙间隙两侧剩余的健康牙体进行磨除,制造烤瓷牙冠套于磨小的基牙上,恢复牙齿形态和缺牙,发挥咀嚼功能。但对健康牙齿的磨除,对基牙的长期健康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
最新科技发展到种植义齿,在缺牙区进行人工牙根的植入,牢固后再在人工牙根上进行牙冠的修复。无需磨削邻牙,无需基托和带环,能够全面弥补前两种修复方式的不足。
事实上,每种修复方式均具有其相对的适应条件,没有说哪个更好,最适合患者自己情况的才是最好的。因此,只有在经过专业医生检查过后,结合具体的口腔条件、身体健康条件、经济条件等多方面的因素,进行全面细致的沟通,才能做出上佳的选择。
【温馨提示】
牙缺失应尽早修复,牙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之一,缺牙后会给生活带来一系列的影响。如果市民朋友有牙缺失的情况,最好在3个月内及时修复缺牙,这样可以最大程度避免缺牙部位的牙龈、牙槽骨萎缩,防止邻牙倾斜,降低口腔修复难度。
讲座信息
新民健康携手相关机构展开“牙健康关爱援助”系列讲座,此次活动名额有限,凡电话报名前100名读者可享总额50万元爱牙援助基金。扫描“牙健康关爱援助”系列讲座二维码获取更多信息。
为确保活动有序进行,请提前致电新民健康热线:021-52921615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