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非主流的运动,为何仍顽强存在?现实是,管理规范的运动狩猎为保护野生动物提供了资金保证。
考验毅力耐力
到非洲狩猎是一场昂贵的游戏,有钱的西方游客乐此不疲。但事实上,专业猎手的狩猎之旅与奢华不沾边,是考验毅力和耐力的艰苦旅程。《纽约杂志》记者最近跟随美国女猎手丽贝卡·弗朗茜到南非打猎,得以体会狩猎运动的艰辛一面。
在南非林波波省一家狩猎场,弗朗茜选中了目标:标价6000美元的貂羚。清晨4点半,弗朗茜和向导已经坐上吉普车出发。在干草、枯木和巨石覆盖的猎场上颠簸2个多小时后,他们来到了狩猎站点,一间暗黑不起眼的小屋。
屋里只有3把白色塑料扶手椅,放在散发着尿骚味的泥地上,墙上有一个小孔可以朝外张望。弗朗茜和向导猫着腰,蹑手蹑脚走进屋,又轻又慢地坐到椅子上,从墙上的小孔往外看。
3个小时后,仍然没有貂羚现身。弗朗茜探起身,轻轻往小孔外抛洒白色粉末测风向。成熟的猎手愿意待在下风方向,这样才能隐藏自己的气味,不至于吓跑猎物。
5个小时过去了,不少疣猪、林羚经过小屋,还有成群的舌蝇,唯独没有貂羚造访,弗朗茜的弓架在墙上没有动过。11个小时后,空等了一天的弗朗茜不得不踏上吉普车返回驻地。“你不会每次都胜过它们。”导游福尔说。“大部分时候,输的都是人。”弗朗茜说。
打猎就是生活
弗朗茜上半年因为与狩猎战利品的合影引发众怒,但即使遭到谩骂和人身威胁,她仍没有放弃打猎。对她而言,这就是生活。
41岁的弗朗茜孩提时候就开始打猎,从小和父兄一起在野外猎鹿。21岁结婚后,她和丈夫定期远征狩猎。即使怀有4个月身孕时,她还带着11个月大的儿子一起在野外宿营猎鹿,路上不时停下来哺乳。
多年下来,弗朗茜成长为一名优秀猎人,耐心、坚韧而且强壮。步枪已经没什么挑战,她改用弓箭打猎,这需要更轻巧的步伐、更准确的判断和更有力的射击。每年至少3个月,她会带一队女猎手到阿拉斯加丛林中打猎。
“对我来说,打猎是生活的全部,定义了我和我的家庭。”她说,“我能从空气中嗅到秋天来了,然后对家人说‘我们上山吧!’”
在社交媒体泛滥的年代,这种狩猎文化显然不是主流,根本不为人理解。弗朗茜和猎物的合影在网上疯传时,舆论一边倒地予以谴责,指责猎手对荒野和自然的伤害和掠夺。然而,在非洲的运动狩猎中,所谓荒野更像精心栽培的结果。
弗朗茜这次获许猎杀的是一头8到9岁的雄性貂羚,在林波波猎场出生长大,算不上真正的野生动物。野外生活的貂羚平均寿命16岁,这头貂羚已经有了15个后代,猎场主考虑用一头更年轻的雄性貂羚取代它的位置繁殖后代。
弗朗茜第二次狩猎等待8小时后,貂羚还是没有出现,猎场主改让弗朗茜猎杀另一头已过最佳育龄的雄性貂羚。弗朗茜和向导沿着枯草追寻踪迹,终于找到了貂羚的粪便。这一次,弗朗茜得手了,稳稳地一箭射中这头10岁貂羚的肩部。
弗朗茜说,狩猎更像一种极端的自然体验,猎手从中感觉到与动物“一对一的对决”。
动保资金来源
美国牙医帕尔默诱猎狮子的行径曝光后,舆论更聚焦非洲运动狩猎,认为这种旅游产业危害动物,威胁环境。然而,务实的环保人士坚持认为,管理规范的运动狩猎是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手段之一。
以津巴布韦为例,这里野生动物资源丰富,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及美国的1.8%,农村温饱问题尚未解决,政府要出钱保护野生动物捉襟见肘。自从允许合法狩猎以来,该产业每年缴税4000万至6500万美元,成为津巴布韦野生动物保护资金的重要来源。
提供合法狩猎渠道还能有效打击非法盗猎。肯尼亚1997年全面禁止运动狩猎,结果,据非政府组织“人为行动保护大象”估计,原来生活在肯尼亚猎场外的六到八成大型哺乳动物遭盗猎。
不少环保人士也不得不承认,一些国家狩猎业的发展,放慢了野生动物栖息地被老百姓开荒或被政府开发的步伐。 袁原
相关链接
一站式狩猎旅游
“奢华狩猎”旅行社为游客在南非和津巴布韦打猎提供一站式服务。抵达当地后,游客入住指定旅馆,车接车送进入狩猎区,由职业向导带领追踪猎物。捕获猎物后,由旅馆负责制作标本,打包装箱运回国。
在非洲打猎,旅行社的报价与猎物大小和凶猛程度成正比:10天的“猎狮旅”报价5万美元左右,大象差不多4万美元,一头疣猪或羚羊只要6000到7000美元。
来自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的农夫米克·詹姆森曾在非洲猎取过4只黑斑羚和羚羊,现在效力一家名为“野生非洲狩猎远征”的旅行社,专门为美国客人服务。“在非洲打猎能享受国王般的待遇。”他说。
非洲狩猎旅游已经衍生出一个庞大的产业链,除了旅行社、酒店和猎场能从中获利,还养活了专门制作动物标本的大小工厂。在纳米比亚首都温得和克郊外一家标本工坊,45名工人每年要制作6000多个动物标本。
和打猎旅游要价一样,制作动物标本的费用也依照动物种类有所不同:大象2.7万美元,长颈鹿6000美元,猎豹1300美元,犀牛1万美元……
有人纯粹求刺激
在南非有9000多家狩猎场,每年吸引7000多名游客来打猎,大部分是美国人。
远道而来的游客中,有的纯粹是追求新奇刺激,对打猎一窍不通。对这部分人来说,狩猎是另一种炫耀财富、释放荷尔蒙的消费方式,与文化无关。
他们通常在指定区域打猎,区域里只有一处水源,猎物一定会出现。他们更常用步枪而不是弓箭打猎,还可以给野兽下药,让它们行动迟缓易于猎杀。据说,好多“猎狮游”就是这么操作的。
南非狩猎导游约翰·福尔的大部分顾客就属于这类“背步枪的男性首席执行官”。他们可能错判时机,在不该开枪的时候射击,或者虽然击伤猎物却不能一枪毙命。这时候,福尔只好负责善后,终结受伤猎物的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