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年,15场古典音乐会,每场全场票价均为80元。第二年,13场古典音乐会,每场全场票价均价不超过200元,且还到北京、沈阳、苏州等地巡演。演出场地也都是文化地标。每场古典音乐会的主角,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一流音乐家。如此不计成本,只管投入的民营文化公司,在市面上十分罕见。“汉唐文化国际音乐年”就是这么任性地要以普通市民都能接受的价钱,普及高雅艺术。
第二届汉唐文化国际音乐年日前以牛津大学基督大教堂合唱团音乐会,画上动听的句号。上一位在大剧院登台的是第八届莉莉·拉斯金国际竖琴大赛的优胜者柯琳·佳捷,这位法国青年女竖琴家,也是“汉唐文化奖”的首位获得者。米兰世博会期间,当今乐坛资历最深且至今依然活跃的室内乐团之一的意大利音乐家合奏团I MUSICI来沪亮相,他们使用的乐器,多是来自于17、18世纪所制造的名琴。此前,俄罗斯“黄金时代”室内乐团也带领着听众重返17世纪,领略巴洛克时期音乐的原貌……
“音乐年”中的每场音乐会,如果按商演市场来计算成本,平均票价在两三百元左右,才可能保本。但这样的票价,与汉唐文化推广、普及高雅艺术的初衷背离。第一届“音乐年”引进了15场音乐会,每场平均成本在200万元左右。同时,还举办了50场免费的大师班活动。总策划人、汉唐文化总经理郁为琦介绍,2013年12月至2014年9月,共计2万人以平均92.5元的低票价走进了大剧院。“今年演出的含金量比去年整体提升。去年,有些观众因为票价便宜而抢票,但之后又未必到现场看。所以,此次把更多的机会留给真正想看演出的观众。”
“汉唐文化奖”的设立,也别具眼光——颁给世界各大音乐比赛首奖获得者,获得者也因此同步成为“汉唐文化国际音乐年艺术家”,受邀到中国巡演。柯琳·佳捷就是首位获奖者。郁为琦表示,举办“音乐年”,仅仅是为了“普及古典音乐,传播剧院文化”,且“没有想过将来,只是为了投资别人的未来”。
大部分听众和观众,都是通过微博、微信等方式得知演出日程和购票方式的,这使进入音乐殿堂的每个人,一定都是诚挚的艺术爱好者。高投入与低票价之间,毫无疑问有落差,大头先由“汉唐文化”支撑,计划先支持5年。汉唐文化的主业是媒体服务——制作纪录片《问鼎世界》和资讯报道类节目《极致》,并集策划、制作、发行为一体,传播渠道覆盖电视、机场候机楼等载体。他们以主业的赢利来支持公益古典音乐活动。
凭什么支撑?能支撑多久?回答这些问题时,郁为琦讲了个故事。去年12月的巴黎木十字男童合唱团演出结束时,他们发现观众席里有位盲童在妈妈的陪伴下欣赏。妈妈说,想让孩子感受音乐学唱歌,但平常的演出票子太贵。这次低票价让母子都入了场。她的儿子第一次听到那么美妙的歌声,流泪了……